當您不知道如何完成工作中棘手的任務時,您會怎麼做?或者您在鄉間小路上迷路了?或者您正在家中嘗試一個新的DIY專案,但似乎無法使其看起來像Pinterest上啟發您的照片那樣?在生活中,當您遇到困難時,有很多解決方案。例如,您可以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集思廣益地提出替代方法,使用試錯法或在網上查詢行業技巧。
但是大多數人都知道要絕對避免的一件事是:徵求建議。這被認為是不體貼的。我們不想打擾別人。畢竟,其他人也有自己的問題要解決。而且,我們詢問的人可能也沒有我們需要的答案。這些原因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真的。但是我們非常有把握,人們會對我們評價降低。因此,無論理由充分與否,我們都不會尋求幫助。
然而,我們最近的研究表明,避免尋求建議的本能是錯誤的。儘管非常普遍,但對於因尋求幫助或資訊而顯得無能的恐懼是完全用錯了地方。原因如下:當您徵求建議時,人們不會因此而看不起您;他們認為您更聰明。他們的理由是:“我當然很聰明,所以這個人很聰明,才會向我徵求建議。”透過要求某人分享他或她的智慧,這個人既能滿足顧問的自尊心,又能獲得寶貴的見解。的確,向他人尋求指導可以促進資訊交流,並在我們與朋友和同事之間建立有意義的聯絡。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提升“能力”
我們關於尋求建議的反直覺結論,來自於我們在2010年至2013年間與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行為科學家莫里斯·施韋策進行的一系列實驗。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其中一項研究中,我們要求199名學生完成一項“具有挑戰性的腦筋急轉彎”,其中包含七道智商測試題。我們告訴一半的受試者,他們每答對一道題將獲得1美元的報酬。我們告訴另一半受試者,他們的報酬將根據合作伙伴對他們能力(按1到7的等級評分)的評分來支付,並且每獲得評分表上的1分將賺取1美元。在回答問題之前,參與者可以向他們的合作伙伴傳送訊息,據稱他們的合作伙伴之前已經完成了腦筋急轉彎。他們可以向他們的合作伙伴徵求建議(“嘿,你能給我一些建議嗎?”),不傳送訊息或傳送中性問候(“嘿,我希望你做得很好”)。
我們發現,以準確性獲得報酬的參與者中有73.5%尋求了建議,而以給人留下好印象為目標的參與者中只有32.7%尋求了建議。換句話說,當人們專注於在合作伙伴眼中顯得有能力時,他們尋求建議的可能性降低了兩倍。
在本系列中的另一項研究中,我們從被徵求建議的人的角度收集了資料。我們告訴170名學生,他們將與同一房間的匿名夥伴配對。實際上,夥伴只是一個計算機程式。受試者必須在時間壓力下完成腦筋急轉彎,然後被告知他們的夥伴將在稍後的研究中完成相同的腦筋急轉彎。在參與者完成問題後,他們收到了來自其合作伙伴的以下兩條訊息之一:“我希望一切順利。您有什麼建議嗎?”或者,只是“我希望一切順利。”然後,他們評估了其合作伙伴的能力,並表明他們將來在類似的解決問題任務中向其合作伙伴尋求建議的可能性。
與收到中性問候的參與者相比,被徵求建議的參與者既認為他們的合作伙伴更有能力,又表示他們將來更可能在類似的任務中向其合作伙伴尋求建議。因此,被徵求建議提高了對尋求建議者能力的判斷。在這項工作中,我們也瞭解了為什麼被徵求指導會產生這種積極影響:請求奉承了顧問並增加了他或她的自信心。因此,當其他人向我們徵求建議時,我們認為他們向我們尋求幫助是很聰明的!
總的來說,奉承會給奉承者帶來積極的反映,即使奉承是不真誠的。在2010年發表的研究中,當時都在香港科技大學的市場研究員陳伊琳和傑迪普·森古普塔發現,與收到沒有奉承資訊的相同廣告的人相比,收到百貨商店印刷廣告並稱贊其時尚感的人對該商店的評價更高。
徵求幫助
徵求建議不僅在我們在面對困難的任務時是一種有效的策略,而且在我們在犯錯或經歷失敗或衝突時也是如此。在她在2010年發表的博士論文中,當時在西北大學的組織行為學學者凱蒂·A·利爾延奎斯特讓MBA學生進行模擬績效評估。當扮演初級經理角色的人收到出乎意料的負面績效評估並徵求有關如何改進的建議時,那些扮演他們老闆角色的人認為他們比那些沒有徵求建議的人更討人喜歡和更有能力。同樣,利爾延奎斯特發現,當在談判中面對衝突時,向對方徵求建議會增加視角採擇,從而導致衝突更快和更可能地得到解決。
另一個沒有根據的假設是,擔心人們會拒絕資訊或幫助請求,使我們感到尷尬。在2008年發表的研究中,當時都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組織行為學研究員弗朗西斯·弗林和社會心理學家瓦妮莎·博恩斯讓參與者在校園環境中請求幫助,在估計他們認為有多少人會同意他們的請求之後。這些幫助包括借用陌生人的手機打電話、徵集個人填寫問卷以及要求學生幫助找到校園體育館並朝其方向走至少兩個街區。參與者估計他們必須詢問的人數比他們實際需要詢問的人數多50%。
尋求建議的力量是有限的。例如,在我們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我們要求人們確定個人優勢和劣勢領域,例如他們對體育、樂器或地理的知識。接下來,實驗人員在他們自我認定的弱勢領域向他們尋求建議。非專家對這些請求感到困惑,並認為尋求他們幫助的請求者能力較差。這是有道理的:當某人百分百確定自己不精通某個主題時,您就無法滿足他們的自尊心。然而,在同一篇論文的最後一項研究中,我們發現即使就一項非常簡單的任務徵求建議(儘管它沒有提高能力判斷),也沒有損害評價。尋求建議遠沒有我們傾向於認為的那麼冒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