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大腦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催眠是真的嗎?它可以用來幫助人們對抗成癮或減肥嗎?

—Suzanne Napier,俄克拉荷馬州克萊爾莫爾

得克薩斯大學泛美分校的心理學家格蘭特·本漢姆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的邁克爾·R·納什回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催眠是真的,但許多關於它的流行觀點並非如此。當醫療專業人員負責任地將其用作更廣泛治療計劃中的一個要素時,催眠可以幫助患有各種情緒和醫療問題的患者。

催眠是持續的、專注的注意力與改變主觀體驗、感知、情感、思想或行為的建議相結合的產物。被催眠者體驗這些改變的程度取決於他或她體驗催眠的自然能力,而不是催眠師的“力量”或任何特定技術。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太大變化:有些人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容易被催眠。

催眠如何運作是一個持久的科學探究焦點。證據表明,催眠暗示可以改變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從而影響感知。如果一個人聽到催眠暗示說他或她不會感到疼痛,大腦的某些區域可能仍然會記錄到身體正在接收疼痛刺激,但大腦正常的“情緒”反應會比其他情況弱。

催眠可以幫助一些患有疼痛或使人衰弱的焦慮症,或希望抑制成癮或減肥的患者。但催眠幾乎從不是一種獨立的治療方法,也不是治癒一個人不健康習慣的萬無一失的方法。這些和其他聳人聽聞的說法都經不起科學的檢驗。例如,被催眠者不受催眠師的控制,個人通常會記住催眠期間發生的一切。此外,過去事件的記憶並非絕對真實。

為什麼大腦外表面會有褶皺?

—湯姆·勞達特,馬薩諸塞州布萊頓

德國雅各布大學不萊梅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克勞斯·C·希爾格塔格波士頓大學的海倫·巴爾巴斯解釋

感知、情感、思想和所有其他形式的意識體驗都來自大腦皮層,即大腦的最外層。隨著動物進化到更多地使用這些高階過程,它們最終需要比顱骨內表面更多的空間來容納這層灰質。褶皺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大腦皮層的可用表面積,而不會增加頭部的大小。

狗、貓、猿、海豚和人類都有褶皺的大腦,而大腦較小的動物則沒有。人類大腦皮層的組織片大約是顱骨內表面的三倍大。然而,它的摺疊模式遠非隨機,與揉皺的紙張非常不同。在 19 世紀,科學家們提出,簡單的力學原理可能構成大腦特徵性結構的基礎。他們還假設大腦的表面形狀(形態)和功能是相關的。幾十年來,與新興的遺傳理論相比,這些想法似乎很幼稚。然而,最近的研究為機械因素在大腦形態和功能中起關鍵作用的概念提供了新的支援。

神經纖維束是緊張的,就像拉伸的彈性體一樣。大腦中緊密連線的區域相互拉近,在它們之間產生向外的凸起——皮質景觀的山丘。 слабо連線的區域會漂移分開,形成皮質山谷。大腦組織的拉伸和壓縮也會影響皮質的結構和單個細胞的形狀,最有可能影響大腦功能。

一個說明這個原理的例子是左右半球語言區域之間的不對稱性。大量的纖維束連線每個半球的額葉和後部語言區域,但左半球的纖維束更密集,因此拉力更大——這與大多數人左半球在語言處理中占主導地位的觀點相吻合。這類觀察結果使科學家們重新回到 19 世紀解剖學家首次提出的觀點。現代技術表明,大腦的景觀畢竟與大腦功能相關。

有問題嗎?傳送至editors@sciammind.com

SA Mind 第 18 卷第 3 期本文最初以“請教大腦”為標題發表在 SA Mind 第 18 卷第 3 期(),第 86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607-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