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表明,亞洲象透過觸控和“交談”來安慰其他 distress 的大象,這表明它們有同情心和安慰能力。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 Josh Plotnik 說:“在非洲進行了 50 年的行為觀察研究表明,大象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它們有同情心,並且可以思考它們的社會關係,並做出影響自己和他人的特定社會決策。”“我們第一次能夠透過我們在泰國的工作真正證實這一點。”
這項研究在泰國進行,研究人員在一年多的時間裡觀察了 26 頭圈養大象的行為。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Plotnik 說:“研究人員發現,當‘一頭大象表現出 distress 時,其他大象也會採取同樣的狀態——我們稱之為‘情緒傳染’——這通常在同情反應中看到。”
然後,大象會互相靠近,觸控彼此的臉部和生殖器,並將象鼻放入彼此的嘴裡併發出鳴叫聲,他說。[影片:亞洲象安慰 distress 的同伴]
Plotnik 說:“在 distress 事件發生後不久就發生了觸控行為,這告訴我們,所有的觸控和叫聲很可能都與 distress 有關。”
他說,這項研究中大象的行為與黑猩猩的行為相似,黑猩猩透過將手放在彼此的嘴裡來互相安慰。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榮譽教授 Marc Bekoff 說:“我認為這是一項非常重要且非常有趣的研究”,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然而,Bekoff 說,由於這項研究只觀察了圈養的大象,因此研究結果可能不代表所有大象。
他告訴 Live Science:“圈養研究可能會低估這些動物,可能會低估它們正在做的事情”,因為對圈養動物的研究可能無法完全複製野外發生的社會群體和關係。
Plotnik 說,向人們宣傳大象的智慧和社會品質對於保護工作非常重要,他同時也是倡導大象保護的非營利組織 Think Elephants International 的創始人兼執行長。
但他說,這項新研究對於亞洲每天與大象打交道的當地社群也具有實際意義。
Plotnik 說:“亞洲尤其令人沮喪”,因為大象棲息地的大量減少使動物與人之間產生了許多衝突。例如,大象有時會襲擊當地的莊稼。
因此,他說,當地人民更好地瞭解大象非常重要。
版權 2014 LiveScience,TechMediaNetwork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許可,不得釋出、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