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煤炭需求預測井噴

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未來幾十年,亞洲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將意味著更多的煤炭將被開採和燃燒

紐約 GBI Research 的一項新分析顯示,到本十年末,中國將擴大其作為世界最大煤炭生產國與美國的差距,這得益於其電力和鋼鐵行業的持續強勁需求。

該報告預測,到 2020 年,中國的煤炭年產量將達到 45 億噸,反映了未來八年 3.5% 的複合年增長率。

整個亞洲地區,2011 年發電用煤量估計為 27 億噸。GBI 表示,從 2012 年到 2020 年,這一數字預計將上升至每年 44 億噸。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亞洲的預測與對美國的預測形成鮮明對比,美國預計國內需求將因發電廠從煤炭轉向其他燃料而出現萎縮。美國國內煤炭出口能否彌補這一差距仍有疑問。

美國能源資訊署的資料顯示,2011 年美國煤炭產量接近 11 億噸,比 2010 年的產量增加了 1000 萬噸,但仍低於 2008 年創下的近期高點。與此同時,根據 EIA 的資料,美國煤炭出口從 2010 年到 2011 年猛增 31%,從 8170 萬噸增至 1.072 億噸。

在亞太地區,中國繼續超越其鄰國,2011 年煤炭產量為 33 億噸,佔該地區所有產量的 68%。分析發現,中國的煤礦預計將在 2020 年之前保持高生產率,內蒙古、山西、山東、新疆、青海、甘肅和寧夏等省份擁有豐富的儲量。

根據 GBI 的說法,中國煤炭產量的增加將伴隨著政府進一步將採礦業整合到大型生產基地,這些基地可以在本十年中期實現更高的效率和 90% 的生產能力。

報告稱:“國內煤炭消費量的增加是由現有和即將建設的燃煤電廠的巨大需求驅動的。”目前,電廠佔中國煤炭消費總量的 55% 以上,其餘部分用於鋼鐵廠和水泥廠等其他工業使用者。隨著國內對動力煤和冶金煤的需求增加,中國預計將減少出口,這可能會擴大印度、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其他區域參與者的市場。

印度、印度尼西亞也看到產量上升
GBI 預測,目前世界第三大煤炭生產國印度也將看到產量激增——年增長率約為 6.8%——因為該國嚴重依賴燃煤發電,以及鋼鐵、水泥和化肥製造業的擴張。

預計到 2020 年,印度的煤炭年產量將達到 11 億噸,高於 2011 年的 6.32 億噸。如此強勁的增長將使印度的總產量與美國持平,前提是美國煤炭的國際市場保持強勁。

報告指出,“印度是一個電力短缺的國家”。因此,其國家政府已尋求在未來幾年內增加 100,000 兆瓦的新發電量。“新增容量的大部分將透過熱電廠實現,未來對煤炭的需求將會增加,”報告稱。印度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南非進口煤炭,以彌補國內供應的不足。

印度尼西亞在 2011 年的煤炭產量為 3.52 億噸,雖然小於中國或印度,但自 2000 年以來,其生產率增長了四倍,因為它幫助滿足了日本、臺灣、香港、印度、中國和其他地區對動力煤的需求。

GBI 指出,印度尼西亞出口煤炭具有關鍵優勢,因為其兩個主要的煤炭生產島嶼——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靠近海港和通航河流,從而縮短了進口國的運輸時間和成本。

滿足日本的煤炭需求
印度尼西亞的煤炭也有望幫助推動日本在 2011 年福島第一核電站反應堆熔燬後關閉核電站後化石能源發電的激增。

政府估計,日本 50 多個核反應堆提供了該國高達 30% 的峰值發電量。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如果沒有替代能源,日本製造業重鎮大阪周邊地區的電力短缺可能會接近 19%。

有人建議,除了增加燃煤發電外,日本還可以尋求增加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日本國內煤炭產量在過去 30 年中急劇下降,從 1980 年估計的 2400 萬噸降至 2000 年代初的 350 萬噸,因為該國關閉了所有煤礦,並選擇依賴煤炭進口來滿足其需求。

自 2002 年以來,澳大利亞一直是日本發電廠和鋼鐵廠燃煤的主要供應國,其餘部分主要來自印度尼西亞和中國。

日本電力公司聯合會的資料顯示,公用事業公司運營著 16 座完全或部分依賴燃煤鍋爐的發電廠。其中許多電廠在 2011 年 3 月的海嘯後離線,但大多數已恢復。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從 Climatewire 轉載。www.eenews.net, 202-628-6500

Daniel Cusick covers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He joined E&E News in 2003 and has filed news stories from South Florida to Northern Minnesota. He has reported from more than a half dozen hurricane recovery zones and documente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resilience and energy transitions in East Africa. He lives in Minneapolis.

More by Daniel Cusic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