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將驅動未來對化石燃料的需求

中國和印度等國家對石油和天然氣有著巨大且不斷增長的需求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亞洲對石油和天然氣日益增長的需求正在改變全球能源平衡,並對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角色提出了複雜的新問題。

美國亞洲研究局的這份報告僅略微提及了與亞洲石油需求上升相關的爆炸性排放。但清潔能源專家昨天表示,這個問題在內部能源討論中非常重要。

與此同時,負責經濟增長、能源和環境的副國務卿羅伯特·霍馬茨發誓,亞洲不斷增長的消費——預計未來20年亞洲將佔全球需求增長的85%——以及美國迅速下降的石油依賴性不會改變美國對波斯灣地區穩定的承諾。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霍馬茨說:“底線是,亞洲將在可預見的未來驅動世界上大部分的進口需求和能源需求。”但他補充說,“我們對石油和天然氣進口依賴的減少並不意味著美國有動機脫離中東或世界任何其他地區。

他說:“我們希望其他對穩定能源市場感興趣的國家也能在這一領域發揮作用。” “亞洲尤其如此。”

這份題為《亞洲石油和天然氣:亞洲需求上升的地緣政治影響》的報告稱,亞洲是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場增長的“零地帶”。目前大部分需求在中國,但在整個亞洲大陸都在急劇上升。過去二十年全球石油需求中,超過66%來自亞洲。

中國現在一半的石油需求依賴進口,該地區其他國家也緊隨其後。其天然氣消費量也在上升,目前約佔液化天然氣市場的70%,並以每年約10%的速度增長。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丘思丁表示,無論美國領導人怎麼說,亞洲都將希望並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來保護政治穩定和開放的海上航線。

能源的“重心”正在遠離美國
丘思丁說:“全球石油市場的重心大約在五年前發生了轉移,當時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需求超過了經合組織的需求。然而,西方政治領導人繼續表現得好像他們可以主導石油和天然氣領域的遊戲規則,並且當其他在遊戲中擁有更大 stakes 的人想要嘗試時,他們會感到某種程度的冒犯。”

他指出,中國經常被描述為“搭便車者”,消耗石油進口,但幾乎沒有為保護海上航線做出貢獻。然而,他說,當中國朝這個方向發展時,卻被指責為轉向中東。丘思丁說,來自美國的資訊是“不要建立自己的能力來保護對你國家利益至關重要的東西。”

該報告指出,美國預計到2035年將在天然氣方面“大致自給自足”,但石油進口將繼續供應到2035年液體燃料消費量的36%。然而,該報告指出,這種情況“不包括由於2011年美國和其他國家出現的更強碳排放政策而可能導致的需求減少”。然而,報告隻字未提進口增加將對亞洲造成的氣候挑戰。

亞洲開發銀行區域和可持續發展總幹事西塔帕蒂·錢德爾指出,亞洲大陸的頁岩氣開發可能成為排放領域的 game-changer。

他說:“正如它改變了整個北美地區的需求供應一樣,它也有潛力在亞洲也這樣做。”錢德爾還認為,考慮到能源安全和多樣化,亞洲國家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途徑的開發方面都遠遠領先於許多其他國家。

他說:“這裡的態度是,你找到就燒掉。在亞洲,即使你找到,你也不會燒掉。” 儘管日本發生了福島災難,但亞洲對核能的投資仍在增加,去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的一半以上來自亞洲。他說,中期來看,亞洲的化石燃料消費量將繼續上升。但各國政府仍在為最終擺脫化石燃料做準備。

錢德爾說:“這處於亞洲決策意識的最高層面。” 他指出,雖然聯合國的氣候談判讓許多人失望,並留下了一連串未能兌現的排放承諾,但亞洲對清潔能源的投資仍在繼續。

他說:“這樣做的原因是他們為未來而努力。”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