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突觸”或使超級計算機能夠模仿人腦

研究人員表示,該技術可以改進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和股票交易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現在,研究人員發明了微型裝置,這些裝置比以往任何裝置都更好地模擬了人腦中神經元之間的連線,因此具有類似人類解決問題能力的大型類腦機器可能會成為現實。

這項新研究可能會帶來更好的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資料探勘、醫療診斷、股票交易分析以及“未來其他智慧人機互動系統和機器”,韓國浦項科技大學的材料科學家、該研究的資深作者李泰宇(Tae-Woo Lee)表示。

人腦強大的計算能力源於其連線。先前的研究表明,大腦約有 1000 億個神經元,以及大約 1 千萬億(100 萬個 10 億)個連線將這些細胞連線在一起。在每個連線處(即突觸),神經元通常每秒放電約 10 次。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以示支援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原則上,人腦每秒可以執行大約 1 億億次運算。相比之下,根據 TOP500 專案的排名,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中國的“天河二號”,每秒最多可執行約 55 億億次計算,TOP500 專案對全球 500 臺最強大的計算機進行排名。然而,先前的研究表明,人腦僅消耗約 20 瓦的功率,這僅足夠執行一個昏暗的燈泡,而“天河二號”消耗約 17.8 兆瓦的功率,足以執行約 90 萬個這樣的燈泡,TOP500 指出。[7 項受自然啟發的巧妙技術]

科學家們希望製造出能夠模仿人腦能力和效率的計算機。“開發具有與生物突觸相似行為的人工突觸將是關鍵的一步,”李告訴 Live Science。

到目前為止,人工突觸比生物突觸消耗更多的能量。先前的研究表明,生物突觸每次神經元放電時消耗約 10 飛焦耳。現在,李和他的同事們創造的人工突觸,每次突觸事件僅需要約 1.23 飛焦耳,這使它們成為迄今為止開發的能量最低的人工突觸,他們說。(作為比較,一個從約 3.3 英尺(1 米)處掉落到地球的小蘋果會產生約 1 千萬億飛焦耳的動能。)

這項研究表明,人工大腦的“能量消耗和儲存密度最終將與生物大腦匹敵,甚至超過[生物大腦]”,李說。

這些新型人工突觸是一種電晶體或電子開關。透過開啟和關閉,它們可以模擬突觸的放電方式。

研究人員在一個 4 英寸(10 釐米)的晶圓上製造了 144 個突觸電晶體。這些裝置的核心是 200 到 300 奈米(十億分之一米)寬的導線。(相比之下,人類頭髮的平均寬度約為 100,000 奈米。)研究人員表示,該裝置的微小特徵有助於降低其消耗的能量。[5 項正在徹底改變生物技術的驚人技術]

這種新裝置由一種有機材料包裹另一種有機材料製成。研究人員解釋說,這些材料有助於人工突觸捕獲或釋放帶電離子,從而模擬生物突觸的工作方式以及電子開關的開啟或關閉方式。

人工突觸模擬了實際人類神經纖維的長形狀和柔韌性。李說,原則上,研究人員還可以將這些裝置排列在 3D 網格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人腦。然而,他補充說,要建立這種人工突觸的 3D 網格,還需要在 3D 列印方面取得進展

李說,研究人員現在正在努力開發僅幾十奈米寬的有機奈米線。他們還認為,透過調整他們使用的材料的選擇和結構,可以進一步降低突觸電晶體的能耗,他補充說。

科學家們於 6 月 17 日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線上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發現。

版權所有 2016 LiveScience.com,一家 Purch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允許,不得釋出、廣播、重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

Charles Q. Choi is a frequent contributor to 大眾科學. His work has also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Science, Nature, Wired, and LiveScience, among others. In his spare time, he has traveled to all seven continents.

More by Charles Q. Choi

LiveScience is one of the biggest and most trusted popular science websites operating today, reporting on the latest discoverie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fascinating breakthroughs that impact you and the wider world.

More by LiveScie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