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飲用水中可接受的砷含量的新聯邦標準並非易事。現在,新的研究增加了由接觸該元素引起的疾病列表。根據發表在Circul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上的一項研究,長期接觸飲用水中的砷與通往大腦的動脈中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直接相關。
國立臺灣大學的王志浩及其同事研究了居住在臺灣砷中毒或慢性砷中毒高發地區的 463 人。科學家們追蹤該地區井水中砷的含量已超過四十年。將這些記錄與詳細的居住和醫療歷史相結合,研究小組得以確定每位參與者的砷暴露量。然後,研究人員使用超聲波測量了受試者頸動脈(向大腦輸送血液的動脈)中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數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小組發現,長期接觸砷的三個指標與頸動脈中存在的動脈粥樣硬化量直接相關。他們報告說,砷暴露量最高的人患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是未接觸該元素的人的三倍。“我們的結果表明,長期接觸砷可能導致頸動脈疾病的進展或加速,並且很可能導致人類的全身動脈疾病,”王指出。由於這項研究發生在飲用水中砷含量極高的地區,因此檢查的最低汙染水平為每升 50 微克。作者指出,需要進一步研究以評估與每升 5 至 50 微克砷水平相關的動脈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