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砷蕨類植物暗示清理方案  

中華鳳尾蕨的基因使其能夠安全地儲存毒素 

蜈蚣草,一種鳳尾蕨

喬迪·班克斯 普渡大學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受砷汙染的地下水和土壤影響著全球數百萬人;如果這種物質進入飲用水和農作物,會導致皮膚損傷、癌症和其他疾病。但是,中華鳳尾蕨Pteris vittata天然積累的砷含量足以殺死大多數其他生物——並且不知何故它仍然能夠茁壯成長。這種耐受性背後的機制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生物化學難題。

現在,普渡大學的植物研究人員喬迪·班克斯和蔡超以及他們的同事已經解釋了這是如何發生的。班克斯說,透過將這種蕨類的基因拼接到其他植物中,生物工程師有一天可能會利用其能力來幫助清理受汙染的區域。

班克斯注意到,當這種蕨類植物遇到砷時,它的三個基因變得更加活躍。為了測試它們是否是其耐受性的幕後推手,她使用了一種常見的生物技術來“關閉”幾個樣本中的每個基因——這些樣本在暴露於毒素時死亡。然後,她和她的團隊使用顯微鏡追蹤這些基因在該物種中編碼的蛋白質,重建這些蛋白質如何協同工作,以收集和中和砷,因為砷會穿過植物的葉片。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其中一種蛋白質 GAPC1 存在於許多生物體中,並利用磷酸鹽幫助分解糖類以獲取能量。砷酸鹽是土壤中發現的砷的形式,它之所以有毒,是因為它會在此過程中取代磷酸鹽,從而阻止能量產生。但在蕨類植物中,GAPC1 具有略微不同的結構,使其能夠化學結合砷酸鹽。另一種名為 OCT4 的蛋白質,由其他基因之一編碼,有助於將捕獲的砷酸鹽跨膜穿梭到細胞內稱為囊泡的微小結構中。在囊泡內部,由第三個基因編碼的蛋白質 GST 將砷酸鹽轉化為稱為亞砷酸鹽的形式。研究人員發現,囊泡將這種化合物轉移到植物的某些部位,在那裡它安全地積累起來,作為防禦飢餓昆蟲的手段。他們的研究發表在 5 月份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

2016 年,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生物化學家巴里·羅森(未參與這項新研究)在一種耐砷細菌銅綠假單胞菌中發現了一種捕獲和中和毒素的過程,該過程使用了幾乎相同的基因。蕨類植物將亞砷酸鹽捕獲在專門的細胞中,而細菌則將其泵迴環境中。“證明這種非常新穎的機制也適用於植物和細菌,”羅森說,“表明生物體已經進化出一種方法來繞過砷酸鹽產生毒性的主要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