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早起的鳥兒還是夜貓子?

早起的鳥兒總是有蟲吃嗎?早起者和夜貓子之間是否存在真正的生物學差異?“每日愛因斯坦”為您解答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大眾科學》 呈現 “每日愛因斯坦”Quick & Dirty Tips 提供。《大眾科學》和 Quick & Dirty Tips 均為麥克米倫公司旗下。

大家好,我是薩布麗娜·斯蒂爾沃特博士,即 “每日愛因斯坦”,為您帶來 Quick and Dirty Tips,幫助您理解科學。

作為一名天體物理學家,當我用望遠鏡觀察遙遠的星系時,我最快樂。我的快樂不僅是因為我收集資料以進一步我的研究,還因為我的身體和精神在晚上感覺最佳。但這並非對每個人都如此。我認識很多在清晨狀態最佳的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們的睡眠模式是後天習得的還是從一開始就預設在我們的基因裡?早起者和夜貓子之間是否存在真正的生物學差異?讓我們一探究竟。

夜貓子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養成的?
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我們偏好的睡眠模式(稱為“睡眠型別”)在出生時就由基因決定了。畢竟,人們擁有不同的睡眠時間表在進化上是有意義的。總得有人在晚上守衛洞穴!

根據我作為夜貓子的親身經歷,我還可以告訴您,與早起者一起生活讓照顧我們的嬰兒變得容易得多。從來不存在誰應該在半夜起床照顧她還是清晨起床照顧她的問題。(我選晚上!)

我們對早起者與夜貓子行為的偏好編碼在稱為“時鐘”或“週期”基因的基因中,這些基因調節我們的 晝夜節律,因此與我們的 血壓、新陳代謝、體溫和激素水平有關。研究表明,某些週期基因的長度與人們的睡眠型別以及他們每晚所需的睡眠量之間存在關聯。

環境線索,如光線和飲食(稱為“時間給予者”)可以改變我們身體的睡眠時鐘。任何乘坐過夜航班的人都知道著陸時時差反應造成的昏昏沉沉的感覺。你的身體感覺像是凌晨 3 點,而外面的日出卻告訴你的大腦情況並非如此。我們平板電腦、智慧手機和電視的光芒足以延遲身體夜間褪黑激素的釋放,這是大腦發出的該睡覺的訊號。 

>> 在 QuickAndDirtyTips.com 上繼續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