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更容易被長得像我們父母的人吸引?

雖然我們可能會被與我們以及我們的父母有共同體貌特徵的人所吸引,但研究結果表明,這種說法遠非科學

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聽到這種斷言:我們會被長得像我們父母的伴侶所吸引。這個相當令人不安的理論最初是由奧地利神經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一個多世紀前提出的,他將其稱為男性俄狄浦斯情結。卡爾·榮格提出的一個類似理論被稱為女性的埃勒克特拉情結。這些理論認為,所有三到五歲的男孩都性慾其母親,而小女孩則貪戀其父親。

今天,根據科學標準,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和榮格的埃勒克特拉情結是構思拙劣的典型例子,這些概念在心理學講座中經常受到嘲笑。因此,對於任何聲稱這些觀點是事實的研究,都必須持懷疑態度。

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研究員大衛·佩雷特的一項研究就是一個例子,他發現男性在選擇配偶時,通常偏愛長得像他們母親的女性。同樣,該研究表明,女性更喜歡長得像她們父親的男性面孔。這些發現後來在2002年《新科學家》雜誌一篇題為“有其父必有其夫”的文章中報道。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仔細審查這項研究後,科學家和《新科學家》雜誌文章中提供的解釋似乎值得懷疑。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向受試者展示了陌生男女的照片,時間只有一瞬間。參與者不知道的是,他們看到的照片中有一張他們自己的照片,這張照片被修改成異性的樣子——女性化或男性化的自己。參與者發現這些修改後的照片特別有吸引力,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這些照片讓受試者想起了他們的母親或父親。

然而,研究人員的解釋不一定符合弗洛伊德的觀點。在這些面孔中,受試者認出了他們異性父母的體貌特徵,就像參與者還是嬰兒時那樣。雖然這些發現可以被視為可能的性印記的跡象,即年輕人在使用父母模型時會產生對配偶的偏好,但這種解釋有一個問題:長得像我們父母的伴侶,也長得像我們自己。畢竟,平均而言,我們與母親共享50%的遺傳物質,與父親共享50%的遺傳物質。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從父母那裡遺傳各種特徵,如頭髮和眼睛顏色。

那麼,人們喜歡這些被操縱的面孔是什麼呢:是像他們自己的母親或父親,還是可能像他們自己?或者僅僅是因為這些照片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識別的?長期以來,人們都知道我們對熟悉的事物有一種普遍的偏好。研究人員將此稱為單純曝光效應,這是一種現象,即人們僅僅因為對事物熟悉而對其產生好感。因此,與我們自己的面孔相似的面孔通常看起來更討人喜歡,或更令人同情。這不一定與像父母有關。在一項針對大學課堂130名學生的研究中,四名女性冒充學生,分別上了0、5、10或15節課。她們都沒有與學生互動。之後,課堂上被展示幻燈片並被要求評價這些女性外貌的學生髮現,上課次數較多的女性更具吸引力。

研究還表明,許多外部特徵在情感評估和伴侶選擇方面顯然更重要。這些包括年輕和健康,尤其是皮膚的外觀;性別典型的特徵,如稜角分明的下巴或大眼睛;以及缺乏負面感知的特徵,如嚴重的不對稱或肥胖。在2015年《PLOS ON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一組44名異性戀男性根據照片對266名西班牙女學生的吸引力進行評分,他們發現面部對稱性被認為具有吸引力。這一指標被認為是對年輕和健康的衡量標準,是生育能力的潛在標誌。

除了身體特徵外,相似之處,如相當的教育水平、社會環境、世界觀、價值體系和生活方式,也往往會促進相互吸引。或者,正如諺語所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應該注意的是,雖然在這些特徵上與我們相似的伴侶也往往與我們的父母相似,這正是因為我們自己與我們的父母有很多共同之處。然而,這種聯絡可能太微不足道,無法得出有意義的結論併產生頭條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