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天生就具有諷刺感嗎?

語言有很多層含義。我們何時以及如何掌握它們?

“太棒了。” 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說話者是在認可一些好訊息,慶祝剛剛發生的喜事嗎?我們是按字面意思理解這句話嗎?還是說這句話的人可能意味著完全不同的意思,甚至相反的意思?也許他的高興不是真心的。

事實是我們不知道。這些詞語是模稜兩可的。這句話可能是善意和真誠的:想象一下,他的女兒剛剛宣佈她第一次上了學校的榮譽榜。但他也很可能被堵在高峰時段的交通中,上班開會要遲到了。在這種情況下,他的評論可能根本不是真誠的,而是諷刺的。

我們如何分辨哪種情況?作為聽眾,我們如何識別和理解諷刺?是什麼讓我們首先使用諷刺和反諷,而我們可以很容易地使用字面和明確的語言?溝通已經夠棘手的了,還要故意用隱藏的含義來混淆事情。這種模糊性可能服務於什麼社會目的呢?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期望落空的語言?
心理學家對我們如何使用諷刺語言以及如何看穿諷刺語言非常感興趣。有很多觀點。一些人認為,諷刺語言是期望落空的語言;事物並非總是如計劃般發展,這是人類狀況的一個事實,語言需要捕捉和突出這種人生的諷刺意味。但是,這種人生的諷刺意味何時以及如何出現?我們何時發展出識別它的社會能力?

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方法是研究兒童的語言理解能力。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很少,所以他們似乎應該對生活中的諷刺一無所知。他們應該按字面意思理解聽到的每一句話,除非他們有理由不這樣做。因此,還是以同樣的例子為例:如果有人說“太棒了”,孩子們應該只是相信它。不應期望他們去探究更深層的含義。如果他們探究,那也應該是事後的想法。

但事實是這樣嗎?阿爾伯塔省卡爾加里大學的心理學家 Penny M. Pexman 決定在實驗室中探索這個問題,看看孩子們處理諷刺和反諷的速度和效率如何。她想了解這種認知技能在生命早期何時出現。她還想 выяснить 孩子們是否真的在每次面對諷刺時都要經歷一個兩步過程——首先理解字面意思,然後將隱藏的含義視為事後的想法。

研究兒童的思維,尤其是 Pexman 研究中五到十歲兒童的思維,是很困難的。她不能完全依賴他們報告自己的想法,所以她必須設計特殊的方法來探究他們的感知。這是一個她所做的事情的例子。在一個實驗中,她訓練孩子們將友善與微笑的黃色小鴨子聯絡起來,將刻薄與咆哮的灰色鯊魚聯絡起來。然後他們觀看了木偶戲,木偶在戲中說了諷刺和字面意思的話。她沒有要求孩子們解釋這些話,而是跟蹤他們的目光,看看他們在聽到特定的話後,是否會將注意力稍微轉向鯊魚或鴨子。

發表在 8 月份的《心理科學最新方向》雜誌上的結果非常有趣。如果孩子們確實首先將每句話都理解為字面意義上的真實,那麼他們的眼睛就會顯示出來。也就是說,當聽到“太棒了”時,他們會本能地看向鴨子。但他們並沒有。當這句話被諷刺地使用時,他們的眼睛立即轉向了刻薄的鯊魚。諷刺不需要費力的認知處理。他們處理不真誠的速度與處理詞語基本含義的速度一樣快。

諷刺的暗示
因此,諷刺的敏感性似乎是天生就存在於神經元中的,儘管使用和理解諷刺也需要社交智慧。兒童和成人都需要暗示來判斷評論是諷刺的還是字面意義的。這些暗示以面部表情、語調、對說話者個性的瞭解等等形式出現。但所有這些社交線索都會被即時處理並整合到對他人信念和意圖的可靠理解中。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在進行這種處理時有困難——也就是說,對別人的想法和感受進行“理論化”。有趣的是,一些自閉症兒童在理解諷刺和反諷方面也有困難,這表明同一種大腦異常可能與這兩種缺陷有關。

Pexman 的木偶實驗揭示了兒童新興的諷刺敏感性中一個引人入勝的微妙之處。她發現,儘管甚至六歲的孩子都能理解諷刺的批評,但他們似乎不“理解”諷刺的讚揚。例如,如果一個小孩踢丟了一個足球,他很容易知道“好球”是虛偽和惡意的。但如果他進了一個難度很大的球,一個隊友大喊“嘿,爛射門,夥計”,那就很難理解了。它不會自動計算出來。換句話說,孩子們理解傷人的諷刺,但不理解令人愉快的諷刺。

為什麼會這樣呢?Pexman 認為,這是因為大多數人普遍期望別人對他們友善,而不是刻薄;諷刺語言引起了人們對意想不到的刻薄的注意。這似乎表明,孩子們很早就培養出了一種對人生苦難的嘲諷感。好吧,這真是太棒了。

注意:這個故事最初的標題是“諷刺感”。

(延伸閱讀)

  • 典型發育兒童如何理解諷刺的含義?Penny M. Pexman 和 Melanie Glenwright 發表於《神經語言學雜誌》,第 20 卷,第 2 期,第 178–196 頁;2007 年 3 月。

  • 這是一項引人入勝的研究:言語諷刺的認知。Penny M. Pexman 發表於《心理科學最新方向》,第 17 卷,第 4 期;2008 年 8 月。

SA Mind Vol 19 Issue 5這篇文章最初以“諷刺感”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19 卷第 5 期(),第 80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1008-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