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使用虛擬現實頭戴裝置安全嗎?

缺乏資料和指南讓消費者對虛擬現實對兒童的潛在負面影響一無所知

像HTC的Vive這樣的虛擬現實頭戴裝置在成年人中越來越受歡迎。但是,當年幼的孩子使用它們時會發生什麼呢?

虛擬現實頭戴裝置很可能會成為許多孩子這個節日願望清單上的首選,但是,由於許多虛擬現實裝置都有年齡限制,這項技術對年輕人來說安全嗎?

Oculus Rift和三星的Gear VR頭戴裝置建議13歲以上使用,而索尼的PlayStation VR建議12歲及以上使用。據該公司稱,HTC的Vive並非為兒童設計,HTC表示不應允許年幼的兒童使用該頭戴裝置。谷歌表示,其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Cardboard頭戴裝置應僅在成人監督下供兒童使用。

公司對這些年齡建議的解釋很少。那麼科學怎麼說呢?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創意媒體與行為健康中心主任馬裡恩蒂娜·戈特西斯表示,並不多。[圖片:虛擬現實讓成年人置身於兒童的世界]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沒有足夠的關於當前VR技術對兒童的安全性的資料,”她告訴《生命科學》。“因此,研究資料的稀缺以及我們對神經可塑性[大腦自我重組的能力]和兒童的瞭解,讓我不放心推薦現在可用的產品。”

大腦發育

在2014年對大鼠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與真實環境相比,大腦中與空間學習相關的區域的神經元在虛擬環境中表現完全不同,超過一半的神經元在虛擬現實中關閉。這對人類意味著什麼尚不清楚,但科學家們表示,這突顯了需要對虛擬現實的長期影響進行更多研究。

戈特西斯說,虛擬現實可能對兒童發育中的大腦產生更大的影響。她的中心使用包括虛擬現實在內的娛樂技術進行心理和行為健康研究。她曾參與兒童虛擬現實應用程式的開發,但僅在高度受控的情況下。

她說:“大腦在幼年時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長期接觸不合適的裝置可能會造成損害。” “孩子們也可能不瞭解如何表達眼睛疲勞,並且如果他們覺得不舒服,可能缺乏摘下裝置的反射。”

不過,這並不一定意味著虛擬現實對兒童不安全,並且永遠不能安全,她說,並補充說,虛擬現實的安全性因裝置、內容型別和使用時間以及使用它的個別兒童而異。[每個父母都應該瞭解的關於他們寶寶大腦的11個事實]

虛擬現實和視力

最大的擔憂之一是虛擬現實技術可能對孩子眼睛產生的影響。父母長期以來一直告訴孩子們盯著螢幕看會讓眼睛變成方形,但是美國眼科學會表示,沒有證據表明長時間接觸螢幕會導致永久性損害。

但是虛擬現實的另一個問題是所謂的聚散-調節衝突。當您正常觀察世界時,您的眼睛首先指向眼球——聚散——然後將晶狀體聚焦——調節——在物體上,然後這兩個過程耦合以建立連貫的畫面。

現代虛擬現實頭戴裝置透過在平面螢幕上為每隻眼睛呈現略有不同的影像來達到深度錯覺。這意味著,無論物體看起來有多遠,眼睛仍然聚焦在固定點上,但它們會聚到虛擬距離上的某個物體上。

英國拉夫堡大學的驗光師和視覺人體工程學高階講師彼得·霍沃思說:“一些科學家認為這是某些人在觀看3D刺激(電視和電影以及頭戴裝置)時出現症狀的原因。”

但是,霍沃思說,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只有那些眼睛運動和控制能力較弱的人才可能出現諸如頭痛和眼睛疲勞等不良影響。對於兒童來說,這些症狀很好地表明這些孩子需要檢查眼睛,因此虛擬現實頭戴裝置實際上可能有助於發現現有問題,他補充道。

霍沃思說,據他所知,尚未進行任何學術研究來調查虛擬現實對兒童眼睛的影響,儘管虛擬現實頭戴裝置製造商可能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研究。他告訴《生命科學》:“我猜他們只是在自保,這樣如果孩子出現斜視,他們就不會承擔責任。”

缺乏研究

德國美因茨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助理邁克爾·馬達裡於2月份與人合著了第一份關於虛擬現實使用倫理規範,他說,關於虛擬現實對兒童的影響的研究匱乏的情況不太可能改善。

他告訴《生命科學》:“出於明顯的道德原因,很難以兒童為研究物件進行研究。” 馬達裡研究新興技術的倫理學,結合了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結果,他認為虛擬現實的最大擔憂是其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馬達裡說:“年幼的兒童很難區分現實與虛構或幻想。” “您可以想象將他們置於虛擬現實中——這種無法區分的能力可能會被誇大。”

例如,在電影院中看到的可能會產生創傷的內容在虛擬現實中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影響。馬達裡補充說,電視上廣告和令人不快的榜樣的負面影響可能會因虛擬現實而大大加劇。

他說:“在虛擬現實中,您擁有一個完全由可能想要操縱您的人設計的環境,無論是為了廣告、政治原因還是宗教原因。” “如果讓一個孩子長時間沉浸在正在進行操縱的虛擬現實環境中,這可能會被視為對其自主性和他們將成為什麼樣的成年人的威脅。”

儘管虛擬現實具有巨大的潛力,包括用於教育和治療用途,但馬達裡表示,製造商需要與科學家合作,調查該技術的長期影響。在此之前,他建議採取謹慎態度。

他說:“我懷疑如果父母做得好,那幾乎是最重要的因素。” “這只是採取極其謹慎的態度,並且要知道實驗尚未完成,所以你正在對你的孩子進行實驗。”

版權所有 2016 年 《生命科學》,Purch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許可,不得釋出、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

Edd Gent is a British freelance science writer living in India.

More by Edd Gent

LiveScience is one of the biggest and most trusted popular science websites operating today, reporting on the latest discoverie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fascinating breakthroughs that impact you and the wider world.

More by LiveScie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