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確實更容易發展出自戀型人格。自戀的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一切都以我為中心!”)、自大(“我比你強!”)和虛榮(“看我!”)。它涉及多方面的心理特徵、動機和需求,這些會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感受和行為方式。鑑於這種複雜性,發展這種極端的自戀形式並非像遺傳特定的基因或經歷特定的事件那麼簡單。相反,成為自戀者可能涉及遺傳和心理或環境因素的複雜混合。
目前,我們對等式的心理方面瞭解更多。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兩種可能導致自戀傾向的主要軌跡。第一種情況涉及從家庭成員、老師或教練那裡獲得無條件積極反饋的兒童,儘管他們沒有表現出值得稱讚的特質。社會學習理論應用於自戀的發展時,表明一個人如果持續獲得讚美,無論其真實能力如何,都會期望從所有人那裡獲得這種反饋。這樣的孩子可能無法獲得現實的自我概念,即承認他們的缺點和優點的自我概念。
第二種軌跡涉及相反的情況。在冷漠和匱乏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也可能發展出自戀型人格。接受不足的肯定和支援可能是痛苦和令人沮喪的。為了應對這種沮喪,孩子們可能會透過壓抑負面情緒並用扭曲的、誇大的自我概念取而代之來保護自己。與第一種軌跡類似,孩子們的自我概念可能會變得不切實際地膨脹,並且與他們真正的技能和成就不符。為了支援這種觀點,他們也可能期望從他人那裡獲得持續的讚美。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些模式可能難以改變。自戀者經常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他們難以維持長期的關係——無論是個人關係還是職業關係。儘管研究人員已經開始開發基於心理療法的干預措施來抑制自戀特質,但自戀者通常不會承認他們需要這些干預措施。
透過電子郵件提交的問題
您有關於大腦的問題想請專家解答嗎?請傳送至MindEditors@sciam.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