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天生傾向於合作還是自私?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阿里爾·克納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回應道

關於我們是天生慷慨還是貪婪,以及這些傾向是由我們的基因還是環境塑造的,目前尚無定論。

一些證據表明人類天生具有合作性。研究表明,在生命的第一年,嬰兒就表現出對他人的痛苦的同情。在生命的後期階段,我們經常合作實現目標,並在需要時互相幫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然而,社會中也充斥著自私行為的例子。最近一項研究使用了一種經典囚徒困境的版本,該困境可以測試人們為實現更大的利益而放棄自私利益的意願。在對不同的策略和結果進行建模後,研究人員發現,自私比合作更有利。然而,這種好處可能是短暫的。另一項研究表明,合作的玩家從長遠來看錶現更好。

看來人性既支援親社會特質,也支援自私特質。基因研究在識別它們的生物學根源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透過比較基因幾乎 100% 相同的同卵雙胞胎和基因約有一半相同的異卵雙胞胎,研究人員發現了壓倒性的證據,證明基因對分享和同情等行為有影響。在這些雙胞胎研究中,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被置於假設場景中,並被要求,例如,與同齡人分享一筆錢。此類研究通常還依賴於仔細的心理評估和 DNA 分析。

其他工作突出了特定基因作為關鍵角色。我和我的同事最近發現了一個與利他行為相關的基因,並發現它的一個特定變體與學齡前兒童更自私的行為有關。

至於我們可能如何獲得合作的基因藍圖,進化科學家提供了幾種解釋。合作行為可能首先在親屬中進化出來,以促進其基因譜系的延續。隨著社群的多樣化,這種互助可能擴大到包括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另一種可能性是,人類為了獲得某種優勢而合作,例如聲譽的提升。最後,一個備受爭議的觀點是,進化過程發生在群體層面。高度合作的群體更有可能生存下來,因為他們可以共同努力實現不那麼合作的群體無法實現的目標。

然而,幾乎沒有行為是完全由基因決定的,即使在同卵雙胞胎中也是如此。文化、學校和教養是合作的重要決定因素。因此,我們採取合作還是自私行為的程度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特的,並且取決於各種基因和環境影響。

SA Mind 第 25 卷第 5 期本文最初以“人類傾向於合作還是自私?這種行為是基因決定的嗎?”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25 卷第 5 期 (), 第 78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914-78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