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衝動的觀點已經成為一種心理學口令。30多年前,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埃莉諾·麥科比和卡羅爾·傑克林在一本有影響力的書中得出結論,認為性別差異在大多數心理特徵上是最小的,但在攻擊性方面則相當大。這種觀點一直延續至今。
麥科比和傑克林是對的嗎?最近的研究證實了他們主張的粗略輪廓,但揭示了女性可能同樣具有攻擊性,只是危險性較低。
廣告狂人
1995年,已故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家大衛·利肯寫道,如果我們能神奇地將所有12歲至28歲的男孩和男性置於低溫冷凍狀態,我們將把暴力犯罪率降低三分之二。資料證實了利肯的思想實驗。在美國,10歲及以上女孩和女性的暴力犯罪率為五十六分之一;男性同齡人的相應數字為九分之一。英國杜倫大學心理學家安妮·坎貝爾1999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在美國,男性犯下近90%的謀殺案,在研究人員調查的所有國家中,男性謀殺案也多於女性。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事實上,調查人員一致發現,在非犯罪活動中,男性表現出更頻繁和更極端的身體攻擊行為,但有一個例外:在家庭糾紛中,正如我們將看到的,情況往往會發生轉變。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心理學家約翰·阿徹在2004年對196項研究進行的數學綜合分析(稱為薈萃分析)中發現,在各個年齡段,男性在身體攻擊性方面(透過各種衡量標準)都高於女性,這種差異在20至30歲之間達到頂峰。這種性別差異延伸到阿徹調查的所有10個國家,其中包括美國、芬蘭、西班牙、印度、日本和紐西蘭。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男性在精神生活中也更具身體攻擊性。與女性相比,男性更頻繁和持久地懷有殺人幻想,更經常考慮對敵人進行報復,並報告更多具有身體攻擊性的夢境。
扳平比分
儘管如此,研究表明,女性至少和男性一樣容易感到憤怒,而且她們也會進行大量爭吵。女性傾向於不使用拳頭來表達憤怒情緒,而是使用1995年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家尼基·克里克(當時)所說的“關係攻擊”,這是一種不那麼公開的形式,其特點是社會操縱,尤其是同性同伴之間的操縱。蕾切爾·西蒙斯的《古怪女孩出局:女孩攻擊性的隱秘文化》(Harcourt,2002)等書籍普及了關係攻擊,關係攻擊包括散佈謠言、說閒話、怒視、翻白眼、給別人“沉默對待”、在競爭對手背後傳送惡毒的紙條或簡訊、將他人排除在社交聚會之外、嘲笑競爭對手的外表以及各種其他隱秘攻擊。所謂的溫柔性別可能會選擇這種策略,因為她們受到社會化影響,不公開表現出敵意,而且還因為她們相對缺乏體力,使得暴力看起來是一種不太有希望的策略。
然而,女孩並非獨佔關係攻擊。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家諾埃爾·卡德及其同事在2008年進行的一項薈萃分析表明,在兒童期和青春期,關係攻擊在女孩和男孩中同樣常見。其他研究表明,這種性別差異的缺失會持續到成年期。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戀愛關係中,女性也和男性一樣有可能表達敵意——在這種情況下是身體上的。流行的家庭虐待者刻板印象是一個習慣性傷害女性伴侶的男性。然而,阿徹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社會學家默裡·斯特勞斯的研究對這種情景提出了質疑。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的分析表明,男性和女性在關係中表現出大致相同的暴力發生率;一些研究暗示,女性的身體攻擊率略高。這種表面上的平等不僅僅是女性反擊的結果,因為它甚至適用於女性發起的爭吵。儘管如此,親密關係中的家庭虐待對女性的威脅大於對男性的威脅。女性遭受了近三分之二的傷害,這主要是因為男性平均比女性強壯。此外,女性和男性的行為嚴重程度也不同;女性更可能抓撓或掌摑伴侶,而男性更常拳打或扼喉伴侶。
生物學是罪魁禍首嗎?
直到最近,大多數心理學家還認為,男性和女性表現出身體攻擊性的程度差異主要源於社會對傳統性別角色的強化。社會因素無疑是造成差異的部分原因。但在200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蒙特利爾大學心理學家雷蒙德·貝利昂及其同事揭示,早在17個月大時,5%的男孩但只有1%的女孩會頻繁進行身體攻擊,例如踢打和咬人。更重要的是,這種差距在17到29個月之間沒有擴大,如果父母的社會化等環境影響是罪魁禍首,那麼這種情況應該是意料之中的。這些發現表明,生物學因素——例如睪丸激素對大腦功能的影響——促成了暴力行為中的性別差異。
生物學家研究過的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物種中,雄性都是更具攻擊性的性別,這一事實也印證了這一假設。即使是這一趨勢的一個明顯的例外——斑點(“笑”)鬣狗——也可能證明了這一規律。雌性鬣狗比雄性鬣狗更具身體攻擊性,她的睪丸激素水平也高於雄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