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茨茅斯大學比較發展心理學講師金·A·巴德解釋道。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而且措辭非常恰當。人類是靈長類動物,在其他靈長類動物的進化背景下考慮我們的行為非常重要。但同樣有必要定義我們所說的“哭泣”是什麼意思。如果將哭泣定義為眼淚從眼睛裡流出的行為,那麼簡單來說,答案是肯定的:眼淚似乎是靈長類動物中人類獨有的。然而,更有趣和複雜的答案是關於哭泣在情感、情感表達和/或感覺方面的意義。
我們可以從兩種方式來思考哭泣:作為一種情感表達,帶有或不帶有感覺(例如,悲傷、痛苦或疼痛),或者作為一種交流訊號(例如,嬰兒的旺盛健康,或者帶有交流意圖,以邀請照顧和/或安慰)。在情感表達方面,哭泣可能包括任何或所有痛苦的行為指標(例如,發聲、身體動作和麵部表情),或悲傷的指標(例如,包括聳拉肩膀的沮喪身體姿勢),或疼痛的指標。哭泣作為一種情感表達,已被用來描述許多靈長類動物的發聲,包括松鼠猴的咕咕聲和黑猩猩的嗚咽聲和尖叫聲。哭泣也被用來描述猴子和猿類幼崽在斷奶時,以及當它們與母親分離時(無論是暫時的,因為看不到母親,還是永久的,因為母親去世)的發聲。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科學家們在試圖理解其他靈長類動物的行為時,通常會盡量避免對人類行為的解釋進行歸因。在涉及情感時尤其如此。事實上,有些研究人員不會對其他靈長類動物使用任何人性化的詞語,而將情感術語留給人類獨用。有些人否認其他靈長類動物有感覺。然而,大多數人採取保守的立場,認為很難判斷它們是否真的有感覺。此外,如果它們確實有感覺,也很難辨別它們是否感覺到了任何類似於我們感覺的東西。因此,許多科學家在指代非人類時避免使用“哭泣”這個詞,而更喜歡談論痛苦的發聲,或描述聲音的聲學特性。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將哭泣定義為含淚抽泣,那麼我們知道人類是唯一會哭的靈長類動物。如果我們將哭泣定義為發出與痛苦情況同時發生的叫聲,那麼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大多數猴子和猿類都會哭,尤其是幼崽。如果我們真正想問的是人類是否是唯一會感到悲傷的靈長類動物,那麼我們不知道答案。 尚未。
答案最初發佈於 2003 年 6 月 16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