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一群科學家聚集在一起,審查一項新假設的證據:北極的快速變暖正在導致急流蜿蜒,使得天氣系統“卡”在更南的地方,例如美國和歐洲上空。
例如,一股被緩慢移動、扭曲的急流困住的熱浪可能會在像芝加哥這樣的城市上空徘徊數日。或者,一個風暴系統可能會在歐洲停滯不前,傾瀉過多的雨水並導致洪水。
如果該假設被證明是正確的,這將清楚地表明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世界人口稠密地區日常生活的。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但是,美國國家科學院新發布的一份關於會議記錄的出版物明確指出,關於該主題的科學研究仍處於初期階段,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證明或證偽這種聯絡。
北極變暖對更南方天氣產生影響的觀點已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熱門話題,他們經常試圖將極端天氣事件與氣候變化聯絡起來。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研究科學家沃爾特·邁耶出席了秋季會議,他說:“這引起了共鳴,因為它將我們在北極看到的巨大變化帶回家,可以這麼說。”
然而,問題在於,邁耶說,這個假設太“前沿”了,以至於沒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援它。
仍然只是一個假設——但“有力”
在會議上,該假設的支持者,包括其創始人和支持者——例如羅格斯大學的詹妮弗·弗朗西斯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詹姆斯·奧弗蘭等研究人員——介紹了他們認為北極變暖如何影響較低緯度天氣的資料。
反過來,其他科學家也提出了模型研究和統計測試的證據,表明不存在這種聯絡。
邁耶說:“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會議,因為存在大量的辯論。”
新澤西州氣候學家、羅格斯大學研究員、研討會委員會負責人大衛·羅賓遜表示,很難找到具有統計意義的訊號,部分原因是北極海冰急劇減少只是從 2007 年開始的短時間現象。
他說:“顯然,記錄時間遠遠不夠長,無法在統計意義上識別出任何聯絡。”
羅賓遜認為這個假設很有力。“我認為詹·弗朗西斯提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證據,”他說。
但科學運作的方式是,有人提出一個想法,然後“大家都會參與其中”,他說。
北極訊號可能難以解讀
這就是該假設所處的階段。 羅賓遜說,下一步是讓從事該主題研究的研究人員提出一些共同的定義和指標。
他說,如果聯邦機構對此感興趣,也可以呼籲對該主題進行更多研究。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NCAR) 氣候與全球動力學部門氣候分析科科長克拉拉·德瑟說,由於僅使用觀測資料很難證明這樣的假設,因此模型也可以發揮作用。
她說:“然後我們可以進行實驗,在實驗中調整海冰,並觀察風模式和天氣模式如何響應。”
同樣出席了 9 月會議的德瑟表示,她目前正在與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和加拿大氣候建模與分析中心的研究人員合作,建立一些模型實驗。
正如總結會議的報告所指出的那樣,由於中緯度地區的天氣變化很大,並且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從北極中梳理出訊號可能很困難。
熱帶地區也影響中緯度地區的天氣,許多其他氣候振盪也可能發揮作用。
超越單一原因
在會議報告中包含的示意圖中,無數箭頭在北極和中緯度地區之間來回流動,突顯了這個問題有多麼複雜。
德瑟說,尋找一個主要原因來解釋天氣事件始終會存在問題,因為系統太複雜了。
儘管如此,每次發生極端天氣事件時,氣候變化的問題“總是會被問到”,她說。
“我們總是想為我們的天氣事件找到單一原因。 我認為現實世界非常複雜,”德瑟說。
今年冬天也不例外。 當寒冷天氣和創紀錄的降雪襲擊東海岸時,有些人想知道嚴寒是否也可能是由於蜿蜒的急流造成的,而蜿蜒的急流是由變暖的北極推動的。
今年 2 月,幾位主要氣候科學家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封信,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
信中寫道:“有些人一直在吹捧這種極端寒冷是全球變暖是一場騙局的證據,而另一些人則一直在引用它們作為全球變暖正在導致天氣‘全球變異’的證據。 在我們看來,兩者都不是。”
換句話說,嚴寒的冬季天氣僅僅是:天氣。
至於科學家是否可以將下一個大的熱浪或為期一週的風暴系統與變暖的北極聯絡起來,至少在未來幾年內,對此的結論可能仍未確定。
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