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五架美國B-52轟炸機在挪威海的北冰洋上空進行了一次訓練任務。來自挪威的F-16戰鬥機也在空中,這是在瑞典北部舉行的涉及1萬名士兵的北約聯合演習的一部分。出乎意料的是,兩架俄羅斯圖-160轟炸機闖入了同一空域。挪威感到驚訝,緊急起飛F-16戰機跟蹤入侵者。
圖-160轟炸機繼續向英國方向飛去,然後掉頭返回國內,但它們的出現令人擔憂。美國和俄羅斯的轟炸機都可以攜帶核武器,而且不到兩個月前,兩國都宣佈將退出《中程核力量條約》,因為它們不再有興趣遵守其規則。儘管美國和挪威的飛機沒有進入俄羅斯領空,但俄羅斯可能將這次演習解讀為北約發出的訊號,表明它可以將核武器運送到靠近俄羅斯邊境的地方。或許俄羅斯軍方覺得有必要提醒盟國,它也擁有充足的空中力量。
有理由關注北極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擔心緊張局勢正在升級。全球變暖使得物理通道更容易進入,這使得該地區在擁有北極圈以上陸地或海洋領土的八個國家(俄羅斯、芬蘭、瑞典、挪威、冰島、丹麥(透過格陵蘭)、加拿大和美國)的政治議程中佔據了重要位置。英國、日本和中國等其他有影響力的參與者也更加關注北極海洋融化帶來的新利益。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稱,北極可能蘊藏著世界上尚未發現的石油的13%和天然氣的30%。各國還在關注穿越俄羅斯海岸的東北航道和穿越加拿大海岸的西北航道日益無冰的航運路線,以及潛在的大型漁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比這些因素更重要的是俄羅斯明顯的統治該地區的願望。在弗拉基米爾·普京總統的指示下,該國已大力投資於重新開放北極軍事基地和港口。它正在那裡建立一個導彈預警系統。俄羅斯正在擴建其破冰船隊,以確保北極全年機動性。其新型強大的核動力LK-60破冰船“烏拉爾”號於5月下水。
其他國家正在做出回應。英國最近宣佈了一項新的國防北極戰略。2月份,美國國會指定了6.75億美元用於建造一艘重型極地破冰船,3月份,美國海軍宣佈今年夏天將派遣多艘水面艦艇穿越北冰洋。4月份,美國海岸警衛隊釋出了一項新的北極戰略,呼籲加大投資。在北極理事會2019年部長級會議上,國務卿邁克·蓬佩奧嚴厲批評俄羅斯(和中國)在北極地區的 агрессивное поведение。這些行動可能反映了政策上潛在的轉變,即更加堅定地平衡俄羅斯在那裡的影響力。蓬佩奧甚至強調單邊行動而不是合作。
圖片來源:Katie Peek;來源:Philippe Rekacewicz,UNEP/GRID-Arendal
從戰略上講,北極對俄羅斯及其競爭對手來說極其重要。俄羅斯的核威懾力量與核潛艇密切相關,其最重要的潛艇基地位於其北極海岸沿線。最近一系列的活動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更容易進入的北極將導致該地區出現所謂的“冷戰”。自俄羅斯於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半島以來,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一直特別緊張;令人擔憂的是,任何一方都可能將北極作為在敘利亞或烏克蘭等其他局勢緊張地區進行談判的籌碼。3月份,俄羅斯宣佈將收緊外國船隻透過北方海路的規定。
更復雜的是,五個北極沿海國家中的四個已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向聯合國提交了權利主張,以開發其延伸大陸架——遠至北冰洋的海底。特別是俄羅斯、丹麥和加拿大之間存在大面積的重疊。俄羅斯一直在遵循《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程式,因為它有很多收穫,因為它擁有非常長的北極海岸線和淺大陸架。但如果北極國家無法在政治上解決其重疊的主張,俄羅斯可能不會友好相處,並且將準備好其北極軍事力量。
然而,衝突並非必然不可避免。北極國家有充分的理由進行合作。而且他們正在採取的一些行動可能並不像看起來那麼具有侵略性。例如,北極的條件非常惡劣,以至於許多民用任務(例如石油勘探或航運交通監控)只能使用軍事裝置和人員來完成。
俄羅斯領導人也很清楚,任何公開衝突都可能註定北極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將失敗,因為這項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包括西方國家和公司在內的國際合作夥伴。即使海上沒有冰,開採資源也是昂貴且技術上困難的。俄羅斯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LNG)專案僅部分位於近海且靠近海岸,耗資270億美元。俄羅斯不願意單獨出資,因此它接納了來自法國和中國的合作伙伴。
該國對外部融資以及技術專長的依賴為剋制提供了動力,尤其是在海底主張重疊的地區。俄羅斯和挪威這兩個在近海資源中擁有巨大利益的北極國家,必須為外部投資者建立穩定的投資環境。兩國在2010年僅用幾周時間就解決了巴倫支海的邊界爭端,此前雙方的僵持局面已經持續多年,這正是兩國的意圖。
石油和天然氣甚至可能不會為爭論提供太多理由。只有俄羅斯和挪威對開採這種資源非常感興趣,因為它構成了他們出口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美國和加拿大在非北極地區擁有更大、更容易獲取的化石礦藏,例如墨西哥灣的石油、美國各州的頁岩氣和艾伯塔省的油砂。
此外,絕大多數預計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都位於五個北極沿海國家的專屬經濟區(EEZ)內,這些專屬經濟區從海岸線延伸200海里(370.4公里)。正如《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的那樣,每個國家都對其專屬經濟區內的資源擁有控制權。當然,預計在延伸大陸架上會有一些石油和天然氣礦藏,那裡發生了主張重疊,但由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則將支援俄羅斯大片區域的主張,因此幾乎沒有理由認為其領導人會破壞對這些重疊的和平解決。
最重要的是,北極資源需要有利可圖才能開發。每桶80美元的石油(自2014年10月以來未見的價格)可能證明在一些近海油田開採是合理的,但肯定不包括那些位於遙遠的延伸大陸架地區的油田。“什托克曼”天然氣田的命運就是一個例證,該氣田位於俄羅斯巴倫支海專屬經濟區內。它於1988年被發現,是世界上最大的氣田之一,估計天然氣儲量為3.8萬億立方米。在2000年代初期,普京多次聲稱俄羅斯將開發該氣田。但隨著美國頁岩氣革命的興起以及到2010年世界市場上天然氣供應過剩,該專案最終被擱置。專屬經濟區以外的任何北極主張大多是象徵性的。它們是為了確保在遙遠地區獲得資源,以防這些資源在未來某天變得有價值,而不是為了在其他國家之前“爭奪”資源。
圍繞北極航運路線的 агрессия 似乎也不太可能發生。儘管具有無畏的誘惑力,但大多數託運人並不認為這些通道與透過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的全球貿易路線具有競爭力,即使那些既定路線更長。北極走廊的季節性(冬季冰凍將持續多年),加上惡劣的天氣和不足以按時安排日程的基礎設施,大大降低了北極航線對國際海運貿易的重要性。
2018年9月,丹麥航運公司馬士基運營的一艘集裝箱船首次透過北方海路,這被認為是一次性的試驗。它並不代表常規貿易運輸的開始。馬士基的首席技術官總結道:“目前,我們不認為北方海路是東西方現有航線的可行商業替代方案。”在高緯度地區的海軍交通可能有助於為俄羅斯在薩貝塔的新港口運送物資,併為亞馬爾地區運出液化天然氣,尤其是在夏季,但這些任務主要涉及俄羅斯船隻,與國際海運貿易無關。
許多國家和公司曾希望冒險進入北極捕撈更多的魚,因為大西洋鱈魚和太平洋鮭魚等重要物種正在向北遷移。但利潤高度不確定。2009年,美國關閉了阿拉斯加海岸附近的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專屬經濟區的大片區域,禁止商業捕魚,因為缺乏關於那裡漁業可持續性的資料。2015年,北冰洋沿岸的五個國家實際上暫停了公海(超出其專屬經濟區)的商業捕魚。然後,在2018年,這些國家簽署了一項為期16年的商業捕魚禁令;冰島、歐盟、中國、日本和韓國也簽署了該禁令。主要目的是創造時間來收集關於漁業的深入科學資料,並設計可持續和有序的商業利用。
在評估未來衝突的可能性時,重要的是要記住,北極地區歷來是國際合作的場所:北極國家、一些非北極國家以及北極土著民族的代表多年來一直和平合作。1991年,八個擁有北極領土的國家及其土著人民通過了《北極環境保護戰略》,該戰略促進了在監測和保護該領土方面的合作。該協議促使各方於1996年建立北極理事會。它已成為北極的中心論壇,並始終如一地產生成功的合作倡議和決策。今天,理事會還包括非政府組織、科學機構和聯合國協會。2018年,理事會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
理事會因不解決軍事和安全問題而受到批評,但這些問題不在其職權範圍內。當然需要外交渠道來解決安全問題,但理事會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場所。各國已經建立了一些這樣的渠道,例如北極安全部隊圓桌會議和北極海岸警衛隊論壇,這些都是在國家之間建立的所謂的信任和安全措施的一部分,正是為了化解潛在的緊張局勢。為了解決海底主張重疊的問題,各國應直接談判,就像他們已經對其他摩擦進行談判一樣。
衝突通常是認知的產物。如果俄羅斯收緊穿越北方海路的規則能夠帶來更安全的航行和更大的環境保護,那麼實際上可能是有益的。靠近海岸線的航道規則並非俄羅斯或北極所獨有;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都有許多船東必須遵守的規則。美國新的一艘重型極地破冰船將是該國唯一的一艘,可以最好地用於改善全年進入其自身北極水域的通道。此外,破冰船不是軍艦,即使是軍艦,一艘船也不足以對俄羅斯龐大的破冰船隊構成可信的威脅。
看似挑釁的行動可能有其他解釋。對於許多俄羅斯公民和土著人民來說,北極是他們身份認同的核心,建立在幾個世紀以來探索和掌握北方的基礎上。當俄羅斯潛艇探險隊於2007年8月在北極海底插上一面旗幟時,這種噱頭不是為了奪取土地;這是一場表演,旨在面向國內觀眾,象徵著俄羅斯有能力到達北極最遠的地方。
正如在世界任何地方一樣,對抗仍然可能發生,也許來自意想不到的來源。自2013年以來,中國船隻至少進行了22次透過東北航道的商業航行,是中國以外使用該航線最多的國家。中國還在試圖將北極重新定義為全球舞臺。2018年1月,中國政府釋出了一份名為《中國的北極政策》的白皮書,其中宣告“北極局勢現在已超出其原有的北極國家之間或區域性質”。但中國的到來並不意味著風險更高。俄羅斯和格陵蘭歡迎中國的投資。經濟合作可以促進政治合作並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