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狐 (Vulpes lagopus) 曾被認為是在大約 260 萬年前冰河時期席捲地球時,隨著冰蓋擴張而在歐洲進化而來。但化石證據現在表明,這種動物“預先適應”了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嚴酷寒冷的環境中生存。
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王曉鳴和他的同事在攀登青藏高原山脈時,偶然發現了海拔高達 4,730 米的岩石中的一些下頜骨和牙齒。
王曉鳴及其團隊今天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 B》上報告說,這些化石——出土於青藏高原的札達盆地和崑崙山口盆地——與大約 20 種已知的狐狸物種都不匹配,因此代表了一個新物種。該團隊以中國科學院著名古生物學家邱佔鼎的名字命名該物種為 Vulpes qiuzhudingi。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極端食肉動物
大多數狐狸既吃肉也吃植物。但是 V. qiuzhudingi 的牙齒是主要吃肉的動物的牙齒,是生活在極端寒冷環境中的掠食者的典型特徵,包括北極熊、北極狐和北極狼。“新的西藏物種和北極狐在它們為極端食肉而進行的牙齒適應方面表現出驚人的相似性,”王曉鳴說。
這些標本是從大約 360 萬至 510 萬年前的岩石中挖掘出來的。“它們是首次在北極地區以外發現的類似北極狐的化石,並且它們比最古老的記錄早 300 萬至 400 萬年,”王曉鳴說。“情況似乎很清楚,我們在高海拔的西藏地區發現了北極狐的祖先。”
赫爾辛基大學的進化古生物學家米卡埃爾·福特琉斯說,北極狐只是祖先可以追溯到青藏高原的幾種標誌性冰河時代動物之一——其他例子包括披毛犀 (Coelodonta thibetana) 和雪豹 (Uncia uncia)。福特琉斯說,這項研究“為‘走出西藏’假說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該假說認為,適應西藏寒冷多雪氣候的動物,隨著冰河時代棲息地的擴大,然後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
但並非所有人都信服。“北極狐是另一種西藏後裔的證據並不是特別有力,”斯德哥爾摩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拉斯·韋德林說。
他說,在所有狐狸物種中,只有這種西藏物種和北極狐是兩種極端食肉動物,這一事實並不一定表明其中一種物種導致了另一種物種的出現。“同樣合理的解釋是,該特徵是在類似的氣候條件下獨立進化出來的。”
韋德林說,化石記錄中巨大的時間差距使得很難知道哪種情況是正確的。“我們需要更年輕的材料,最好是 150 萬到 200 萬年前的材料,才能確定它們之間明確的系統發育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