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科學
第CVI卷,第17期,1912年4月27日
社論
黑暗悲劇中的光明
從倖存者講述的關於“泰坦尼克號”災難的必然混亂和矛盾的故事中,顯而易見地閃耀著一個令人欣慰的事實,這個事實為這場難以言表的災難的恐怖蒙上了一層柔和的光芒。在我們複雜的人性中,最重要的主導動機是對生命的熱愛和不惜一切代價保護生命的本能。誠然,在鐵的紀律或大眾的傳染性激情等特定條件下,人們似乎並不那麼珍視生命,因此,隨著歲月的流逝,記錄在案的英雄主義事蹟也越來越多。當“泰坦尼克號”的船舷被撕裂時,船隻的迅速下沉很快就預示了船上每一個有思想的人的厄運;在災難發展的早期,一個可怕的事實被知曉,即該船三分之二的人員將葬身於冰冷的海水中。然而,在所有關於最後痛苦時刻的敘述中,幾乎一致地證明了當時盛行的崇高騎士精神。幾乎沒有例外,男士們都站到一邊,為了婦女和兒童放棄了唯一的生存機會,直到確保了所有這些人的安全。然後,帶著面對必死無疑的平靜順從(這是最高勇氣的標誌),伴隨著樂隊的音樂(樂隊的榮譽將永垂不朽),大多數人等待著最後的沉沒,或者帶著最後的徒勞希望縱身躍入黑暗的水域。讓那些哀嘆我們現代文明墮落影響的悲觀主義者注意到這一點——我們人性中對獸性的至高勝利。證明“泰坦尼克號”——我們自詡的技能和力量的至高體現——終究不過是一個脆弱的軀殼的打擊,卻證明了那些心靈和思想的崇高品質的永恆力量和永恆增長,而這些品質,歸根結底,才是我們人類生命的真正價值和最高榮耀。
大眾科學
第CVI卷,第17期,1912年4月27日
社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泰坦尼克號”災難的教訓
在4月14日星期日,當時號稱最大且最安全的蒸汽船,在晴朗的星夜,在她正確的航線上航行時,撞上了一座冰山,並在幾個小時內沉沒,帶走了超過一千六百條生命。這場驚人的災難所帶來的技術教訓有三點:第一,造船工程師尚未學會如何製造一艘絕對不沉的船,而且,可能永遠也學不會。第二,如果每艘船都可能沉沒,那麼它至少應該攜帶足夠數量的救生艇,以便照顧船上的每個人,直到其他透過無線電召喚的船隻到達災難現場。第三,跨大西洋客輪的航線應該向南移得足夠遠,以完全超出漂浮冰山的軌跡。“泰坦尼克號”的沉沒使廣大公眾認識到一個事實(造船工程師一直都明白),即儘管船舶設計和建造方面取得了進步,但沒有一艘船隻能夠避免海洋旅行可能發生的各種事故而永不沉沒。但這並不是說在建造不沉之船方面沒有取得重大進展。雙層船底、水密艙室、艙壁分隔、強大的蒸汽泵,以及最重要的是,現代蒸汽船的巨大尺寸,共同作用使“泰坦尼克號”這樣的船隻能夠抵禦除最嚴峻考驗之外的任何情況。與另一艘船的碰撞可能會迅速擊沉 1980 年代初的 7,000 噸船隻,但對我們今天 45,000 噸船隻的穩定性影響相對較小。一艘帆船足以將快速的“俄勒岡號”送入海底;但當時擊沉一流班輪的打擊不會對“泰坦尼克號”的漂浮造成絲毫危險。在這艘船遭受巨大災難的情況下,我們絕不能忽視現代班輪船體為使海洋旅行安全所做的工作。我們非常懷疑任何可能發生的風、天氣或與另一艘船碰撞的事故是否會擊沉“泰坦尼克號”。在北大西洋中部遇到致命冰山時,她遭遇了一種肯定會摧毀她的事故形式,即擱淺,或者,在效果上等同於,與大型冰山碰撞。因此,如果現代遠洋班輪不是不沉的,那麼出於常識和人道主義的考慮,要求它應該攜帶足夠數量的救生艇來容納船上的每個人。美國和德國政府的法規要求大型班輪攜帶的救生艇能夠容納三分之二的乘客和船員;但沒有哪個政府要求救生艇足以容納滿載的船舶。在英國,救生艇艙位的問題由貿易委員會決定,根據他們的規定,像“泰坦尼克號”這樣的船隻只需要攜帶足夠容納船舶約三分之一乘客和船員的救生艇。根據一項國際協議,我國政府接受外國的檢驗證書;如果監督檢查委員會發現外國船舶攜帶的救生艇數量符合證書要求,則允許其航行。根據管轄美國船舶的法律,一定尺寸的船舶必須攜帶一定總立方容量的救生艇。根據監督檢查委員會規章中給出的表格,我們發現,如果“泰坦尼克號”懸掛美國國旗,她將必須在其救生艇中提供 24,120 立方英尺的空間,按照每位乘客 10 立方英尺計算,這將為 2,412 名乘客和船員提供住宿。但實際上,“泰坦尼克號”攜帶的救生艇最多隻能容納大約一千人!現在,關於這艘船的狀況,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它們是對 4 月 14 日星期日晚上發生的駭人聽聞的恐怖事件的邀請,當時 1,600 名沒有提供救生艇的人走向了不可避免且完全沒有必要的死亡。商務和勞工部(其中包括輪船檢驗局)如果不能成為努力改變與外國政府條約的推動力量,使其政府能夠迫使每艘訪問我們港口的遠洋輪船攜帶足夠數量的一流救生艇來容納船上的每個人,那它將疏忽其職責。最後,我們認為未來的蒸汽船航線必須在春季和夏季向南移動足夠遠,以完全避開冰山的巨大威脅。面對這場令人震驚的災難,我們懇請國會在可能採取的所有立法行動中運用冷靜和公正的精神。顯然,這個問題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採取行動。有人建議海牙法庭,但該主題幾乎不屬於其管轄範圍。一個由世界領先的建造商、船東和保險代理人組成的特別國際委員會將更適合這項任務。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艘與泰坦尼克號同時代的德國班輪上正在進行的救生艇演習。請注意德國船員身上的軟木救生衣。圖片來源:《大眾科學》,1912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