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臨近:人類文明是否已過環境不可逆轉的臨界點?

儘管有都市傳說基於對瑪雅曆法的誤解認為世界將在今年終結,但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一個預測本世紀社會經濟秩序崩潰和人口大規模下降的40年前的計算機程式可能正在命中目標

還記得歪心狼在痴迷地追逐BB鳥時是如何掉下懸崖的嗎?這個倒黴的捕食者徑直衝出邊緣,像動畫人物一樣停在半空中,在令人震驚的真相時刻向下看,然後一頭栽進塵土中。嘭!四十年前,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名為World3的計算機模型警告說,人類文明在21世紀可能會走上這樣一條道路。《增長的極限》是一本1972年出版的、備受爭議的書,書中解釋了這些發現,研究人員認為,全球工業系統具有巨大的慣性,以至於它無法輕易地對地球壓力的訊號做出糾正。但他們警告說,除非經濟增長在到達邊緣之前戛然而止,否則社會將走向超調——以及可能導致數十億人死亡的嘭的一聲。

一本新書斷言,別看現在,我們正懸在半空中。《2052年:未來四十年的全球預測》(切爾西格林出版社)一書中,奧斯陸挪威BI商業學院的約根·蘭德斯,以及最初的World3模型構建者之一,認為21世紀下半葉將以嚴重全球變暖的形式將我們帶入末日邊緣。新罕布什爾大學系統政策榮譽退休教授丹尼斯·梅多斯,他是最初麻省理工學院團隊的負責人,並在1994年和2004年重新審視了World3,他的觀點更加悲觀。20世紀70年代的程式產生了一系列情景,在某些情景中,人類設法控制生產和人口,以在地球極限內生活(被稱為《增長的極限》)。梅多斯認為,該模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已遙不可及,因為人類未能採取相應行動。

相反,最新的全球資料正在追蹤最令人擔憂的情景之一,即這些變數穩步增長達到頂峰,然後在稱為崩潰的過程中突然下降。事實上,‘我已經看到崩潰正在發生,’他說,‘人均糧食正在下降,能源正變得越來越稀缺,地下水正在枯竭。’蘭德斯指出,最令人擔憂的是,溫室氣體的排放速度是海洋和森林吸收速度的兩倍。1972年,人類利用生物圈85%的再生能力來支援經濟活動,如種植糧食、生產商品和吸收汙染物,而現在的數字是150%——而且還在增長。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蘭德斯的觀點最接近World3情景,即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將氣候變化的最壞影響推遲到2050年之後。蘭德斯預測,在未來幾十年裡,地球上的生活將或多或少地像以前一樣繼續下去。富裕經濟體將繼續增長,儘管速度會放緩,因為投資需要轉移到應對資源約束和環境問題上,這將減少用於創造消費品的資本。糧食生產將得到改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將導致植物生長更快,變暖將開闢新的耕作區,如西伯利亞。人口將增加,儘管速度緩慢,到2040年左右達到約80億的峰值。然而,最終,洪水和荒漠化將開始減少農田,從而減少糧食供應。儘管人類努力緩解氣候變化,但蘭德斯預測,氣候變化的影響將在本世紀中葉之後的某個時候變得具有破壞性,屆時全球變暖將透過例如引發火災將森林變成碳淨排放者而非吸收者來加強自身。“很可能,在我們到達那裡之前很久就會發生戰爭,”蘭德斯陰鬱地補充道。他預計,來自不適宜居住的土地的大規模移民將導致區域性武裝衝突。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格雷厄姆·特納擔心,崩潰可能會來得更早,但原因是石油峰值而非氣候變化。在將World3產生的各種情景與近期關於人口、工業產出和其他變數的資料進行比較後,特納以及荷蘭PBL環境評估機構分別得出結論,全球系統正密切遵循一切照舊的產出曲線。在這個模型執行中,經濟將繼續按預期增長到2015年左右,但隨後會因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開採成本越來越高而步履蹣跚。“並非我們正在耗盡任何這些資源,”特納解釋說。“而是當你試圖獲取深海等非常規來源時,提取每個能源單位需要更多的能量。”為了保持石油供應,該模型預測社會將從農業中轉移投資,導致糧食產量下降。在這種情景下,人口在2030年左右達到頂峰,介於70億至80億之間,然後急劇下降,到2100年穩定在約40億。

圖片由 PBL 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提供

梅多斯認為,崩潰現在幾乎不可避免,但其具體形式將過於複雜,任何模型都無法預測。“崩潰不會由同時在所有國家起作用的單一、可識別的原因驅動,”他觀察到。“它將透過一系列自我強化的複雜問題而來”——包括氣候變化、資源約束和社會經濟不平等。梅多斯解釋說,當經濟放緩時,相對於需求,創造的產品減少了,並且“當富人無法透過生產真正的財富來獲得更多財富時,他們就開始利用自己的權力從較低階層中奪取”。隨著稀缺性增加和不平等加劇,革命和社會經濟運動,如阿拉伯之春或佔領華爾街,將變得更加普遍——鎮壓也將如此。

許多觀察家抗議說,這種末日情景低估了人類的智慧。他們認為,技術和市場將在問題出現時解決問題。但英國劍橋大學的經濟學家帕爾莎·達斯古普塔認為,要實現這一點,政策制定者必須用正確的激勵措施來引導技術。達斯古普塔認為,只要自然資源的價格相對於其真正的環境和社會成本被低估——例如,只要汽車消費者不為因汽車碳排放造成的變暖導致的極端氣候條件而喪生的生命付出代價——技術將繼續生產資源密集型商品,並加劇生態系統的負擔。“你不能指望市場來解決問題,”他說。蘭德斯更進一步,斷言資本主義和現存民主制度的短期關注使得不僅市場,而且大多數政府都無法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等長期問題。

“‘我們即將進入一段持續混亂的時期,其程度是我們無法預見的,’梅多斯警告說。他不再花費時間試圖說服人類增長的極限。相反,他說,‘我正在努力理解社群和城市如何能夠緩衝自己’以應對不可避免的硬著陸。”

Madhusree Mukerjee是《大眾科學》的高階編輯,她在那裡報道心理學、人類學和各種其他主題。她撰寫了兩本非小說類書籍:《丘吉爾的秘密戰爭》(Basic Books,2010年)和《裸體人民之地》(Houghton-Mifflin,2003年)。她擁有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並獲得古根海姆獎學金以完成她的第一本書。她撰寫了許多關於土著問題、發展和殖民主義的文章,目前正在撰寫第三本書。

更多作者:Madhusree Mukerje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