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靠揹著幼崽漂浮逃生

一種螞蟻物種透過幼崽製成的木筏逃離洪水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在螞蟻的家中,露水也是洪水,”一句古老的諺語告訴我們。然而,對於居住在洪泛區的螞蟻來說,一點露水算不了什麼。當真正的洪水來臨時,已知一些螞蟻物種會撤離巢穴並自組裝成木筏,漂浮到乾燥的地面。叢集行為在螞蟻中很常見:有些物種甚至會建造活體橋樑,讓它們的同類在上面行進。

就木筏建造而言,已經在火蟻中觀察到這種行為,但瑞士洛桑大學的科學家們在另一種物種的活體木筏中發現了一種奇特的設計,這種物種用幼崽建造船底。使用幼崽作為漂浮裝置並不像您想象的那樣對傳播螞蟻基因構成威脅。

這種居住在洪泛區的螞蟻,Formica selysi,在整個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築巢。蟻后壽命約為 10 至 15 年,一生平均經歷兩到三次類似諾亞方舟般的洪水。洪水期間,工蟻將蟻卵——無法移動的卵、幼蟲和蛹——收整合堆,然後另外三到四層工蟻爬到它們上面,用下顎抓住幼崽。蟻后則佔據木筏中間受保護的位置。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將幼崽放在底部,使其最有可能被淹死,這似乎是個壞主意。畢竟,連同蟻后,後代是蟻群中最有價值的成員,因為它們的生存將決定蟻群的進化成功。“傳統的觀點是工蟻會將幼崽與蟻后一起放在木筏的中間,”領導這項研究的博士後學生傑西卡·珀塞爾說。

珀塞爾和她的同事們在他們的實驗室中模擬了洪水條件,使用了他們沿著瑞士羅訥河岸採集的F. selysi螞蟻。所有螞蟻都在人工洪水條件下築筏,無論它們是否有幼崽;那些手頭沒有幼崽的螞蟻則用工蟻建造它們的船底。洪水消退後,沒有幼崽的木筏有更多無反應的工蟻,並且它們需要更多時間才能恢復,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這個物種招募其有浮力的幼年個體。

令人驚訝的是,螞蟻幼崽似乎根本沒有因其水上雜務而受苦。那些構成木筏底部的幼崽與在陸地上保持乾燥的幼崽對照組一樣成功地存活下來。螞蟻幼崽的巨大浮力,很可能是高脂肪含量的結果,使它們在揹著父母時不會下沉。因此,在螞蟻世界中,後代並非一無是處:反而是媽媽和爸爸們是依附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