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avid Cyranoski
處方藥會縮小患者大腦的證據可能會讓人認為,只有一種行動方案:停止開藥。但根據2月7日發表在《普通精神病學文獻》上關於抗精神病藥物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影響的研究,事實證明情況要複雜得多。
在過去的15年中,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腦容量小於一般人群,並且這種減少在“灰質”結構中尤其明顯,灰質結構包含神經元的細胞體。例如,一項薈萃分析指出,杏仁核、海馬體和海馬旁回的大小縮小了5-7%,這些都與記憶儲存和檢索有關。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是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腦容量減少是僅由疾病本身引起,還是強大的抗精神病藥物也起作用。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患者接受的抗精神病藥物越多,他們就越有可能減少灰質。
這項研究由愛荷華大學精神病學家兼神經科學家何明俊(Beng Choon Ho)領導。他的團隊使用磁共振成像(MRI)掃描了211名患者的大腦,在7.2年的時間裡,平均每位患者進行了3次掃描。他們發現,治療時長以及所用抗精神病藥物的型別和劑量都是總腦容量變化的相對較好的預測指標。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解釋了總腦容量變化的6.6%和總灰質體積變化的1.7%。
這項研究是從何明俊團隊先前的一項工作中發展而來的,該研究分析了基因變異對灰質體積減少的貢獻。在最新的工作中,研究人員再次查看了這些結果,並添加了更多患者的資料。這一次,他們檢查了處方抗精神病藥物劑量的影響。他們發現,減少幅度最大的是那些最近被診斷出患病的人,因此他們剛剛開始服用藥物。“我們沒想到會看到這種情況,”何明俊說。
何明俊說,這種影響是“小的但意義重大”。他補充說:“我們已經研究這些資料五年了。由於潛在的影響,我們一直非常小心地確保其正確性。”
缺少對照
德國曼海姆海德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安德烈亞斯·邁耶-林登伯格(Andreas Meyer-Lindenberg)說,這項研究的規模令人印象深刻。“這是迄今為止縱向研究的最大樣本。而且隨訪和保留率很高,”他說。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神經精神病學家斯特凡·博格瓦特(Stefan Borgwardt)說,這項研究“肯定會對精神分裂症研究領域以及臨床實踐產生重大影響”。
動物研究支援這種聯絡。匹茲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兼精神病學家大衛·劉易斯(David Lewis)發現,健康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在給予與人類劑量相似的抗精神病藥物後,大腦體積減少了約10%,這主要歸因於支援和保護神經元的神經膠質細胞的損失。
但是劉易斯(曾撰寫社論來配合何明俊的研究)警告說,他自己、何明俊和其他人的研究“具有趨同性,但仍然是間接的”。他說,不可能區分疾病的影響和藥物的影響,因為“兩者都在隨時間變化”。
何明俊承認,他的研究因缺乏安慰劑對照組而受到損害——出於倫理原因,不能剝奪患者所需的藥物——並且缺乏“個體內部”研究,在這些研究中,同一患者要麼使用藥物,要麼不使用藥物。“這不是理想的研究設計,但對於這類研究來說,這已經是我們能得到的最好的結果了,”何明俊說。
邁耶-林登伯格警告不要過度解讀MRI資料,MRI資料可能受到包括生活方式、吸菸和社會經濟差異等混雜因素的影響。“儘管它在統計學上儘可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但這項研究無法排除它們,”他說。邁耶-林德伯格本人去年發表了一項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藥物會導致腦容量的快速可逆變化,但這並不反映神經元的永久性喪失(參見“抗精神病藥物使大腦萎縮”)。
更大更好
腦容量減少必然是不好的想法也存在爭議。博格瓦特說,通常認為腦容量小會導致更差的大腦功能,一些研究表明,減少幅度越大,疾病結果越差。長期以來,人們都知道抗精神病藥物具有副作用——特別是無法控制的震顫(帕金森綜合徵)和不寧腿綜合徵(靜坐不能)——這可能可以透過腦容量減少來解釋。
但是,腦容量的減少也可能是藥物有益效果的原因。劉易斯指出,減少幅度最大的是那些服藥時間最長的患者——這意味著,大概他們獲得了最大的益處,並且副作用相對較少。
邁耶-林登伯格說,在青少年大腦中,體積損失已被證明可以透過消除多餘的突觸來反映成熟。
博格瓦特已開始掃描患精神分裂症高風險人群的大腦,並跟蹤那些接受治療的人的腦容量,這種策略如果規模更大,可能有助於澄清爭議。劉易斯說,另一種方法可能是研究患有抑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的人。比較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此類患者與不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的腦容量變化,將有助於理清藥物的相對貢獻。
與此同時,《自然》雜誌聯絡的所有研究人員都表示,何明俊的研究和其他研究應該加強醫生們謹慎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承諾。“我們儘可能清楚地表明,我們不主張人們停止服藥。大量證據表明,這些藥物可以緩解症狀並預防復發,”何明俊說。“但這將加強我一直以來試圖與我的患者一起做的事情——與他們合作找到最低有效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