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以下文章經許可轉載自對話,這是一個涵蓋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
在病毒中,埃博拉病毒尤其令人恐懼。它具有傳染性,並且五種已識別的毒株中有四種可以引起嚴重的出血熱,在後期階段會導致眼睛、耳朵和鼻子以及口腔和直腸出血。其中一種特殊的毒株,扎伊爾型埃博拉病毒,是我們所知的最致命的病毒之一,在高達 90% 的病例中是致命的。
埃博拉病毒透過接觸受感染的血液和其他體液傳播,並在非洲引起了零星但致命的人類爆發。目前尚無治癒方法、疫苗或已確立的藥物治療方法(一種名為 siRNAs 的療法如果在感染後幾分鐘內給藥,則成功率很高),在非洲,尤其是在偏遠地區,通常採用的對策是控制和姑息治療。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抗體和抗病毒蛋白的聯合療法可以阻止某些靈長類動物死於扎伊爾型埃博拉病毒,即使在感染三天後給藥,並且在包括疲勞和嘔吐在內的發燒早期症狀開始出現時也是如此。
該研究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建立在該領域先前工作的基礎上。研究人員說,使用一種由三種小鼠抗體制成的藥物,它保護了感染兩天後接受治療的四隻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的兩隻。但當與腺病毒載體干擾素(一種用病毒材料製備的蛋白質,有助於觸發免疫系統)結合使用時,四隻食蟹猴中有三隻在感染三天後存活了下來。
然而,在恆河猴中,所有四隻在感染三天後接受這種聯合治療後都存活了下來。一項之前的研究在豚鼠身上取得了類似的成功率。
作者表示,研究結果表明,抗體可以控制埃博拉病毒的複製方式,而且至關重要的是,聯合使用還可以延長治療該疾病的時間視窗。
該研究的作者之一加里·科賓格說,這是首次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身上進行的聯合療法,顯示其有效率可達 100%。
他說:“過去的研究表明,單獨使用抗體在感染後 24 小時內有效率為 100%,但在 48 小時後僅為 50%。現在,透過這種組合,我們已經達到了第三天和第四天。對於我們團隊來說,當您出現臨床症狀並且檢測到感染時能夠達到 100% 的效果,這有點像聖盃。”
埃博拉病毒屬於絲狀病毒科,它會迅速複製並壓倒宿主的免疫系統。從首次感染到因發燒死亡的潛伏期從2 天到 21 天不等,在爆發更頻繁的偏遠地區,時間至關重要。
德克薩斯大學醫學分部的埃博拉病毒和 siRNAs 專家托馬斯·W·蓋斯伯說,這項研究“非常重要,因為它顯示了在人類疾病的有力模型中對埃博拉病毒的保護作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他說,他唯一擔心的是研究中使用的病毒的性質。
當在實驗室中製備用於實驗的扎伊爾型埃博拉病毒種子庫時,許多被歸類為 7U 或 8U - 這指的是其中包含的天然野生(未突變)形式的病毒數量。但這仍然可能有所不同。
蓋斯伯說:“兩個 7U 種子庫可能非常不同 - 例如,一個主要為 7U 種子庫,約含 50% 的 7U,而另一個 7U 種子庫約含 98%。” “要確定的唯一方法是對它們進行深度測序。”
他說,具有大量 7U 的病毒會在獼猴中引起更快的疾病,並且理論上更難預防。然而,“過去使用其他單克隆抗體對含有較高 7U 病毒種群的病毒進行的研究並未能保護[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免受扎伊爾型埃博拉病毒的侵害,而使用高 8U 種群的不同抗體進行的研究則成功了。很難說這種差異是由於抗體還是使用的病毒造成的。”
“我感覺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具有大量 7U 的病毒種子庫在靈長類動物中更具致病性,並且更難預防。”
雖然蓋斯伯認為使用 siRNAs 更有希望,但治療埃博拉病毒可能歸結為結合“最有希望的治療方法 - 就像艾滋病毒治療方法一樣”,他說。
科賓格說,該研究使用了一種含有約 80% 野生型種群的 7U 病毒。下一步將是與另一個領先的抗體團隊合作,找到一種“更有效的混合物”以延長治療視窗。
他說,siRNAs 是有效的,但只是一個“概念驗證”,與現實世界的情況不符。“[它們]最好每天注射七天,但必須在感染後 30 分鐘內開始治療才能達到 100%……即使在實驗室汙染中,這可能也不現實。在現實世界中,我們需要超過 24 小時。”
埃博拉病毒最早於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出現在蘇丹和扎伊爾(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自那以後,已經確定了五種毒株:扎伊爾(1976 年)、蘇丹(1976 年)、雷斯頓(1989 年)、象牙海岸(1994 年)和邦迪布焦(2007 年)- 每一種都以首次發現它們的地點命名。雷斯頓,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發現,後來在菲律賓的豬身上(以及一些養豬戶體內的抗體)發現,已知不會引起人類出血熱。埃博拉象牙海岸病毒是在一位科學家在對死去的黑猩猩進行屍檢後感染後發現的。
安託萬·維斯特拉赫不為任何從本文中受益的公司或組織工作、諮詢、持有股份或接受資助,並且沒有任何相關的隸屬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