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以兩種獨立的腦損傷為特徵:斑塊和纏結。一項新的小鼠研究結果表明,一種針對前者的實驗性免疫療法也可以影響後者,只要疾病尚未發展到晚期。
阿爾茨海默病影響了美國近五百萬人,是這裡老年人痴呆症的主要原因。這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標誌性病變源於大腦中兩種蛋白質的積累。細胞外斑塊是由澱粉樣β (Ab) 肽的聚集物形成的,而堵塞神經元的神經原纖維纏結則由 tau 蛋白組成。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的小鼠,使其同時產生斑塊和纏結,將 Ab 抗體注射到一歲小鼠的海馬體中。發表在 8 月 5 日出版的《神經元》雜誌上的結果表明,注射三天後,免疫系統已清除小鼠腦細胞內外引起斑塊的 Ab。此外,纏結在兩天後消失,這支援了“澱粉樣蛋白級聯假說”,該假說認為斑塊破壞了細胞清除缺陷或不需要的蛋白質的能力,從而導致纏結的形成。首席研究員弗蘭克·M·拉弗拉將受影響細胞的行為比作“未能取出垃圾”。該團隊發現,給小鼠服用一種干擾 Ab 肽產生的藥物後,纏結也同樣減少,這為錯誤的處置解釋提供了進一步的支援。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科學家們確定,tau 蛋白已獲得許多磷酸基團的那些纏結對基於 Ab 的治療沒有反應。這意味著,基於這種方法的免疫療法需要儘早實施——在纏結變得耐藥之前——或者需要一種攻擊 Ab 和 tau 蛋白的多抗體方法。
一項基於 Ab 抗體的疫苗人體臨床試驗於 2002 年因 5% 的患者發生腦炎而中止。然而,拉弗拉確信,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終有一天會從蛋白質級聯干預中獲益。“如果不是抗體治療,那麼就會涉及 Ab 阻斷藥物,”他說。此類藥物的臨床試驗目前正在進行中。——邁克爾·希爾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