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是棘手的生物。科學家們長期以來認為,抗生素以多種特定方式殺死細菌——有些阻止細菌 DNA 複製;另一些則損害細菌蛋白質合成。波士頓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師詹姆斯·柯林斯說,事實並非如此。2007 年,他發表研究結果,表明這些靶向機制並非細菌死亡的真正原因。他的團隊的研究表明,抗生素透過一種共同的機制殺死細菌:它們提高細菌中稱為活性氧的分子水平,活性氧會致命地腐蝕生物體的 DNA。
現在,柯林斯的理論正受到質疑。今年三月,兩個獨立的研究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表明抗生素在缺氧條件下也能殺死細菌,如果柯林斯的理論是正確的,這將是不可能的:活性氧的產生依賴於氧氣。這兩個研究小組還發現,基因工程改造的缺乏內在抗氧化劑(可抵抗活性氧的物質)的細菌,與正常細菌相比,對抗生素的敏感性並無差異。
如何解釋這些差異?五月份《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的一篇評論指出,由於各研究團隊使用了不同的燒瓶和實驗方案,因此各批細菌可能暴露於不同的氧氣水平,這可能會使他們的發現無效。其他研究表明,柯林斯研究小組用來標記活性氧的分子標記存在缺陷,因為它在其他無害分子的存在下也會發光。華盛頓大學的基因組科學家科林·馬諾伊爾擔心,柯林斯研究小組可能只是誤解了其結果。“存在因果關係問題,”馬諾伊爾說——即使在垂死的細菌中產生了活性氧,它們也可能是臨終的結果,而不是死亡的原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場辯論提醒我們,即使是微生物也可能具有難以預測的複雜性。“有時我們會退回到不如我們期望的那樣具體的實驗方法,”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微生物學家,同時也是其中一篇《科學》論文的合著者詹姆斯·伊姆萊說。“我們有時仍然在黑暗的邊緣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