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根據昨天在華盛頓特區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上宣佈的發現,關於早期宇宙的新資料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我們的宇宙在大爆炸後不久經歷了一次巨大的增長爆發。這種對宇宙暴脹理論的最新支援來自於兩個科學團隊使用在南極運作的儀器進行的觀測。
暴脹理論最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預測宇宙微波背景(CMB,大爆炸的餘輝)中應該存在微小的溫度差異模式。它還預測這種模式應該呈現一系列逐漸變弱的峰值。1992年使用NASA的宇宙背景探測器進行的實驗提供了溫度變化的第一個影像,而來自其他儀器的後續觀測暗示了一個峰值的存在。但是,來自角度尺度干涉儀(DASI)和毫米波段星系外輻射和地球物理氣球觀測(BOOMERANG)專案的新結果揭示了兩個峰值,並強烈暗示了第三個峰值的存在。“有了這些新資料,暴脹理論看起來非常有力,”芝加哥大學天體物理學家、DASI團隊負責人約翰·卡爾斯特倫指出。“它在理論上一直很有說服力。現在它有了非常堅實的實驗基礎。”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第一和第二峰值之間的強度比,它表明宇宙中存在多少普通物質——人類、恆星和星系的構成。根據DASI的資料,它僅佔宇宙總質量和能量的4.5%——這個數字與1998年基於大爆炸期間產生的元素氘的含量所做的估計非常吻合。“普通物質含量的測量結果之間的吻合簡直令人震驚,”芝加哥大學的邁克爾·特納說。“大爆炸框架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他補充說,“已經通過了一項重大的新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