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嗅症,即喪失嗅覺,會改變人們的呼吸方式

一項針對先天性失嗅症患者的小型研究發現,呼吸模式發生了變化,這表明該疾病可能影響的不僅僅是嗅覺

Person trying to smell an orange

Dima Berlin/Getty Images

失嗅症,或稱嗅覺喪失,在過去幾年中已成為一個更為人熟知的術語,這要歸功於新冠疫情期間該病症的流行。研究人員對失嗅症的研究已有數百年曆史,他們已經證明,失嗅症會降低生活質量,並可能與抑鬱症、早期死亡和其他嚴重的健康後果有關。現在,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能聞到氣味的人和不能聞到氣味的人之間的另一個區別。

患有所謂先天性失嗅症的人,即天生沒有嗅覺的人,他們的呼吸方式可能與有嗅覺能力的人不同。研究人員在一項週二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研究中指出,這些呼吸差異可能是導致與失嗅症相關的各種負面健康結果的原因。

呼吸和嗅覺相關的觀點並非完全新鮮。斯坦福大學的耳鼻喉科醫生扎拉·帕特爾(Zara Patel)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她說,人類不斷地對環境中的氣味進行取樣。我們獲取並處理這些線索,以確定我們在環境中以及對其他人的行為反應。之前的研究也考察了嗅覺和呼吸之間的關係,但其中許多研究僅在動物或因病毒感染或其他更常見的失嗅症原因而喪失嗅覺的人身上進行。(根據這篇新論文,僅先天性失嗅症就佔該病症病例的約 4%。)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莫奈爾化學感官中心的助理主任瓦倫蒂娜·帕爾馬(Valentina Parma)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她說:“[這項研究] 追溯了一條以前在人類身上尚不明確的機制路徑。”

這項新研究由以色列的研究人員進行,招募了 21 名患有孤立性先天性失嗅症的參與者和 31 名具有典型嗅覺的人。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穿戴裝置,用於測量鼻腔氣流。

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博士生、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利奧爾·戈羅迪斯基(Lior Gorodisky)說:“我們可以連續 24 小時監測呼吸,這真是一項遊戲規則改變者 “幾分鐘後,參與者就非常習慣這個裝置,以至於他的行為和往常一樣,這與坐在實驗室裡、完全意識到情況非常不同。”

然後,研究人員分析了 24 小時期間的資料,以檢視兩組人的呼吸有何不同。研究人員在研究中寫道,雖然兩組人的總體呼吸頻率相同,但失嗅症組的呼吸模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具有典型嗅覺的人每次呼吸都有小的吸氣峰值。當參與者在沒有氣味的房間裡度過一段時間時,這些微吸並不發生,這表明它們的目的僅用於氣味檢測。

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神經生物學家、該研究的共同作者諾姆·索貝爾(Noam Sobel)說:“我們認為:存在某種持續不斷的對世界的嗅覺調查。” “你不斷地在問,‘這裡有氣味嗎?’”

該研究還發現,參與者的呼吸波形的整體形狀存在細微但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差異。

索貝爾說:“這種差異非常顯著,以至於僅憑這些差異,我們就可以 83% 的準確率判斷出誰是失嗅症患者,誰不是失嗅症患者,”“我認為沒有其他例子可以做到這一點,即如何在不使用氣味進行測試的情況下判斷出誰是或不是失嗅症患者。”

儘管這項研究具有新穎性,但它也有一些侷限性。首先,它的樣本量很小。而且它沒有跟蹤人們一生的時間,這很重要,因為嗅覺能力會隨著時間而變化。作者還承認,對於對照組,他們只是口頭詢問了人們的嗅覺。儘管所有人都回答說他們的嗅覺完好無損,但進行嗅覺測試會更有效。

此外,該研究的重點是先天性失嗅症患者,與其他型別的嗅覺喪失患者相比,這個人群研究較少。但失嗅症更常透過病毒感染(如新冠病毒)、創傷性腦損傷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或阿爾茨海默病)獲得。

馬薩諸塞州眼耳醫院鼻科主任埃裡克·霍爾布魯克(Eric Holbrook)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說,研究人員“使用了從未體驗過嗅覺的患者人群,因此很高興看到這種情況是否適用於多年前喪失嗅覺的患者”。

帕特爾還指出,先天性失嗅症患者往往具有典型的味覺,這意味著他們可能已經發展出某種補償機制,仍然可以品嚐和享受食物。“也許他們是透過口腔而不是鼻腔‘取樣環境’,”她說。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即先天性失嗅症患者的呼吸模式是否真的發生了改變,或者是否僅僅是他們的鼻腔呼吸模式發生了改變,因為這項研究中僅測量了鼻腔呼吸。”

研究人員還將結果與失嗅症的負面健康後果(如生活質量下降和死亡率升高)聯絡起來,霍爾布魯克對此表示懷疑。“他們試圖將此與失嗅症可能成為人們死亡率升高和認知功能障礙增加的原因聯絡起來,”他說。“這需要大量的工作來證明。”

帕爾馬還指出,雖然有研究表明,呼吸頻率可以啟用前額葉皮層並幫助調節情緒,但在我們假設它會導致情緒問題之前,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在假設抑鬱症狀或情緒失調與這種呼吸介導機制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之前,還需要進行大量的額外驗證,”她說。“必須進行其他幾項研究來證明所有步驟。”

索貝爾和他的團隊非常清楚這一點,並希望在未來進一步探索,因為他們將繼續試驗他們實驗室開發的可穿戴裝置。索貝爾說:“呼吸階段似乎對認知有有意義的影響,但我們在這裡發現的呼吸效應[是]推測,” “而且,確實,是繼續研究的材料。”

儘管如此,美國國家酒精濫用和酒精中毒研究所的化學感官研究員保萊·約瑟夫(Paule Joseph)表示,這項研究表明,失嗅症不僅僅是喪失嗅覺能力。

約瑟夫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說:“這項研究透過將失嗅症重新定義為一種同時具有感覺和生理維度的疾病,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 “這項研究為未來的跨學科合作奠定了基礎,這將對於充分理解和解決失嗅症的廣泛影響至關重要,尤其是在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中,失嗅症和呼吸功能的交叉可能會加劇認知能力下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