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PBS系列節目《宇宙》首播40年前所處的宇宙已不復存在。1980年,網際網路尚處於萌芽階段,科學家們才剛剛開始對全球變暖發出警報,而如今的科學現實,如系外行星、暗能量和希格斯玻色子,仍然完全是理論性的。《宇宙》由其主持人,已故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與他的妻子安·德魯彥和他們的合作者史蒂文·索特共同創作,該系列節目對宇宙中生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清晰視角已被時間的流逝所矇蔽。
然而,今天,薩根的心血結晶正在進行現代的重新構想,這場重構始於2014年,德魯彥擔任執行製片人、編劇和導演,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擔任主持人。這部復興之作的第三季《可能的宇宙》將於三月開始播出;德魯彥的配套書籍將於二月出版。《大眾科學》與她談論了《宇宙》、科學傳播以及她對透過理性探究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更美麗的願景。
我們對最新一季的《宇宙》有什麼期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以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新一季包含對未來充滿希望的願景,並且是對愛因斯坦在1939年紐約世界博覽會開幕式上所說的一句名言的思考。我會意譯,但他的意思是說,除非科學的內在意義滲透到人們的意識中,否則科學就無法像藝術那樣完成其使命。當我看到那句話時,我意識到這就是《宇宙》最初的使命:將內在意義帶給每個人。
這一季籠罩在氣候變化的陰影之下。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文明的成員,這個文明無法覺醒去應對威脅要摧毀它的挑戰。喚醒[人們]的方式之一是描繪一個夢想,如果我們明智而有遠見地運用我們的科學和技術,並開始以科學的時間尺度來思考,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不是下一個資產負債表,下一個季度,下一次選舉,而是1000年以後。那將會是什麼樣子?
以這種方式使用科學意味著什麼?
對我來說,科學是人類自尊的罕見場合之一,正是因為[科學]是一種機制,它說:“我們是人類,我們會欺騙自己和彼此。所以讓我們建立一個系統,無論我們多麼想相信某件事,如果它不是真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終將知道。”……除非我們面對現實並擁抱它,否則我們能有什麼幸福,有什麼自尊?
《宇宙》將探索哪些“可能的宇宙”?
我們將前往我們自己歷史中失落的世界。比如偉大的城市摩亨佐·達羅(位於今天的巴基斯坦),它在幾千年前就擁有室內管道和一個輝煌的文明——我們將它重現生機。當然,我們也會前往系外行星上可能的宇宙,以及我們太陽系中的行星。
我們也探索內在世界。例如,我們對人腦的“連線組”概念很著迷——這個想法是,正如我們已經繪製了人類基因組一樣,我們可以繪製出單個人類的所有思想、聯想、記憶和想法。想象一下把它放在星際探測器上!
而且我們還前往我們腳下的世界,更深入地瞭解這個星球上其他生命形式的交流方式。就像蜜蜂的民主社會,共識是透過搖擺舞達成的。我們在這裡思考來自其他外星文明的資訊,而我們卻生活在另一個使用符號語言進行交流的社會之中。
您對未來的夢想是什麼?
我有一個理論,夢想是地圖。而[今天]我們沒有一個偉大未來的夢想。我想用《宇宙》第13集創造一個可信的未來夢想,在這一集中,我們前往1939年世界博覽會,那裡有裝飾藝術風格的棕褐色華麗,然後是1964年世界博覽會,那裡有柯達彩色未來主義的樂觀精神,再然後是2039年世界博覽會。我最自豪的是紐約港的一座新的巨像,它由從大氣中回收的二氧化碳變成碳酸鈣——石灰石構成。就像自由女神像,只不過它是生命之樹,擁有所有不同的生物物種。
那是我的夢想:人類的雄心壯志將 направлена на 讓這個星球,以及它所支援的驚人的生命多樣性,成為我們的優先事項。這就是《宇宙》最終要達成的可能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