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動物小酌幾口——甚至十幾口的傳聞比比皆是。2004年,路透社報道稱,一隻黑熊在華盛頓州貝克湖度假村狂飲啤酒後醉倒。去年10月,美聯社講述了一個故事,說是在東北部的梅加拉亞邦,六頭印度象在豪飲自制米酒後,搖搖晃晃地走動,並連根拔起了一根電線杆,最終觸電身亡。甚至查爾斯·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中也提到,猴子對“烈酒”和啤酒有“濃厚的興趣”。
儘管如此,仍然缺乏科學證據證明動物會因發酵水果中天然產生的酒精而狂歡。恰恰相反:為數不多的研究似乎表明,它們要麼對此毫無興趣,要麼對其明顯厭惡。 但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新研究表明,至少在馬來西亞雨林荒野中的一些生物喜歡飲用烈性飲品。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德國拜羅伊特大學的動物生理學家弗蘭克·維恩斯和安妮特·齊茨曼觀察到,微小的五尾樹鼩經常光顧伯淡棕櫚,定期返回以啜飲花蜜。維恩斯還注意到植物散發出一種奇怪的酵母氣味,以及看起來像一杯啤酒頭部的泡沫。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對我來說]表明可能含有酒精,”維恩斯回憶道。他測試了花蜜,結果發現其酒精含量為3.8%,與某些啤酒相似。 似乎伯淡棕櫚花蕾中蘊藏著一種以前未知的酵母物種,它充當釀酒廠,發酵花蜜。
這位植物學酒保知道如何取悅它的顧客:在馬來西亞西部雨林中的七種哺乳動物,包括五尾樹鼩和懶猴,每晚都豪飲酒精,有時甚至在一個晚上回來喝第二杯和第三杯。 根據維恩斯的計算,用人類的術語來說,這些小動物經常每晚消耗相當於約九杯酒精飲料的量。 維恩斯說,這是一個雙向的街道:動物們可以享用一兩杯或三杯啤酒,但它們也充當植物的傳粉者。
然而,儘管酒精含量很高,這些毛茸茸的小動物並沒有醉意朦朧——它們沒有表現出明顯的醉酒行為;沒有跌跌撞撞、搖搖晃晃、醉倒在地。 維恩斯推測,含酒精的花蜜可能仍然具有某種神經學效應,引誘它們回來喝第二杯,他說,這從進化角度來看是有道理的。 動物們獲得了食物,而植物則保留了其傳粉者。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學家羅伯特·達德利說,這項研究首次證明了他的理論,即我們對酒精的吸引力是從我們漫遊森林尋找富含能量的植物的時期進化而來的。 一絲酒精氣味可能預示著水果已達到卡路里含量的峰值。 但他說,就像許多曾經有用的適應一樣,我們對發酵水果的進化偏好可能會導致當今物質豐富的世界中對酒精的不健康成癮(正如我們現在只是變胖而不是消耗儲存的能量以備食物稀缺時使用一樣)。 五尾樹鼩類似於最早的靈長類動物,是已滅絕物種的活體模型,鼩鼱和靈長類動物(最終進化為人類)由此分支出來。
達德利告訴Sciam.com:“人類對乙醇(植物來源的酒精)具有親和力,眾所周知,圈養的靈長類動物喜歡飲用人為來源的乙醇。” “以前從未研究過天然食用來自發酵水果或花蜜的膳食乙醇,這是一個非常有成果的未來研究領域。”
天然酒精的吸引力尚未得到研究,因為在少數先前的研究中,動物沒有表現出興趣。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人類學家凱瑟琳·米爾頓調查了與22個物種合作的靈長類動物研究人員,詢問他們是否見過動物伸手去拿發酵水果。 所有人都表示沒有。 以色列本古裡安大學內蓋夫分校研究蝙蝠的科學家報告說,儘管糖含量較高,但動物避開了酒精濃度升高的食物。 動物生理學家貝瑞·平肖是該研究的合著者,他說,也許這是因為“醉酒的蝙蝠是死蝙蝠。”
而關於大象在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因馬魯拉樹的發酵果實而喝醉的經常聽到的故事呢? 純屬虛構。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生理學家史蒂夫·莫里斯計算得出,根據大象的體型和新陳代謝,以及發酵馬魯拉果實的酒精含量,一頭普通的大象必須吃掉700多個單獨的水果才能喝醉。
但五尾樹鼩——誠然是輕量級選手——證明至少有些動物喜歡每晚來一杯雞尾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