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貝殼證實氣候變化與溫室氣體之間的聯絡

一種分析化石貝殼的新方法證實了大氣中二氧化碳水平與海洋變暖之間的聯絡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Domatoceras,一種帶硬殼的魷魚的先驅,在4.43億年前的早志留紀時期繁盛。一億多年後的石炭紀時期,Pentamerus,一種類似蛤蜊的雙殼無脊椎動物,聚集在海底。兩者都在其罕見同位素的碳和氧中,以及在它們碳酸鈣貝殼中,這些貝殼後來變成了化石。透過檢查這種結合的罕見同位素的百分比,科學家們現在已經證實了二氧化碳水平與古代氣候變暖之間的聯絡。

碳和氧的某些同位素具有額外的中子,特別是13C和18O,它們在較低溫度下更容易彼此結合。由於科學家們知道有利的結合條件,因此古代貝殼中這種配對的數量為不同時期提供了一個溫度計。

加州理工學院的地球化學家羅斯瑪麗·卡梅和約翰·艾勒及其同事,統計了來自志留紀和石炭紀時期的化石貝殼中的這些耦合,並發現,與早期的發現相反,志留紀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確實與較高的海洋溫度有關。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艾勒說:“定量重建此時期地表溫度的嘗試表明,這兩個時期的平均全球溫度彼此相似。我們的結果表明,志留紀的熱帶海洋比石炭紀溫暖得多,這與關於溫室氣體對全球氣候重要性的普遍預期相符。”

之前的大多數重建依賴於諾貝爾獎獲得者哈羅德·尤里根據溫度測量碳酸鈣和海水中18O相對濃度的測量方法。但該方法基於海洋中18O的原始濃度,而從化石記錄中準確重建原始濃度極其困難。

艾勒認為,新的測量方法更準確,因為它們不依賴於此類海水資料。該團隊計劃改進他們在《自然》雜誌中描述的新方法,並使用它來評估其他時期的溫度,例如大約5500萬年前發生的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當時氣候從相對涼爽突然轉變為極熱,以及地球週期性大規模滅絕期間的溫度。

這一發現進一步證實了溫室氣體驅動氣候變化的觀點,並預示著目前大氣中此類氣體濃度增加的不祥之兆。艾勒說:“它支援這樣一種觀點,即你可以使用簡單的輻射平衡論證——即溫室效應,將大氣化學與全球溫度聯絡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