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袋動物成群結隊地裝死

化石表明,現代有袋動物的獨居習性並非繼承自其祖先。

作者:自然雜誌的馬特·卡普蘭,網址:https://www.nature.com/news/index.html

現代哺乳動物通常群居,但大多數有袋動物都是獨居的。由於沒有化石證據表明這些動物曾經有過其他行為,古生物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有袋動物在其進化史上一直是獨行俠。現在,對一個包含許多似乎生活在一起的有袋動物的化石遺址的分析正在推翻這一觀點。

該遺址位於玻利維亞的蒂烏潘帕地區,包含 35 個普卡德爾菲斯·安第斯山脈標本,這是一種來自古新世早期(6400 萬年前)的原始負鼠。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擁有未來。


牙齒通常是古生物學家能夠找到的古代哺乳動物的全部遺骸,因為牙列結構堅固耐用,並且易於化石化。然而,在玻利維亞遺址的 35 個標本中,有 22 個由近乎完美的牙齒、頭骨和身體骨骼組成。

布魯塞爾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桑德琳·拉德維茲和她的同事於 5 月 8 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對這些標本的分析。

俄克拉荷馬州諾曼市俄克拉荷馬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理查德·西費利說:“找到如此高質量的樣本幾乎是聞所未聞的。”

滿屋

但吸引拉德維茲的不是標本的狀況,而是它們在化石遺址中的位置。

她和她的團隊報告說,有袋動物標本化石化在兩個聚集區,兩個區域的覆蓋面積都不超過一平方米,其中 12 個在一個位置依偎在一起,23 個在另一個位置,相距僅 3 米。

河流的水流等自然力量可能在這些標本死亡後將它們聚集在一起,但拉德維茲認為這不太可能,因為死後移動的骨骼很少能儲存得如此完好。相反,拉德維茲提出,這些有袋動物在兩個洞穴中一起生活,當時某種災難,如山洪暴發,將它們活埋。

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羅哲璽說:“這種型別的群居性以前在其他類群的化石中也曾見過[如恐龍],但這是我們見過的有袋動物最早的群居聚集的例子。”

兩個洞穴內社會群體的構成與今天負鼠的情況截然不同。只有極少數現代負鼠會生活在一個領地內,但玻利維亞標本的形態表明,該遺址至少存在 6 只成年雄性(根據其大型犬齒和長頭骨識別)、12 只成年雌性、4 只亞成年個體和 1 只未成熟個體。

拉德維茲說:“如此混合的有袋動物生活在一起暗示,它們現代的獨居生活方式在 6400 萬年前並不存在。”

西費利說:“該團隊能夠將這些化石識別為同一物種的雄性、雌性和幼年個體,這真是太棒了。如果我發現這些化石是孤立的標本,我真不敢想象我會將它們歸類為多少個物種。”

死衚衕

然而,瑞士蘇黎世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馬塞洛·桑切斯質疑玻利維亞的發現是否能代表古新世時期有袋動物的一般行為。

他說:“在並非現存有袋動物祖先的一個譜系中,早期有袋動物身上看到的群居性可能是一種進化‘實驗’,而獨居行為是古代的狀況。”

無論群居性在其他物種中是否普遍存在,它顯然適用於這些玻利維亞負鼠。然而,是什麼驅動了這種群居的衝動仍然是一個謎。

拉德維茲推測,對溫暖的需求可能將這些動物聚集在一起。事實上,在南澳大利亞,一些典型的獨居有袋動物會在冬天溫度下降時,成群結隊地依偎在一起,最多可達 40 只,以保持溫暖。但古代玻利維亞的氣候主要是熱帶氣候,這不太可能。

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該論文的合著者克里斯蒂安·德·米佐恩有另一種解釋。“有袋動物當時正在南美洲各地輻射擴散。群居行為可能使在新地區和新環境中定居更容易,有利於繁殖和親代撫育。一旦種群建立起來,群居性就不再那麼有用,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當然,我們需要更多的化石發現來證明這一點是正確的。”

這個故事最初於 2011 年 5 月 8 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網址為:https://www.nature.com/news/2011/110508/full/news.2011.272.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