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科學家們出土了一種遠古水生爬行動物的化石,其頸部長度幾乎是其一米長身體的兩倍。這條1.7米長的頸部似乎過於僵硬,無法扭動來尋找獵物,因此其功能起初並不確定。芝加哥大學的邁克爾·拉巴貝拉(Michael LaBarbera)說:“這種動物就是那些出現並說‘等一下,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瞭解’關於長脖子有什麼用的事物之一。”他是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詳細介紹這一發現的論文的作者之一。
新的標本發現地位於中國的關嶺石灰岩地層,該地層沉積於大約2.3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當時恐龍開始在陸地上盛行。該化石屬於肉食性物種東方龍(Dinocephalosaurus orientalis),科學家們去年才首次描述了該物種。它是一種原龍,這是一個爬行動物類群,其中包括長頸龍(Tanystropheus),自19世紀50年代發現以來,其荒謬的長脖子就引發了爭論。然而,與長頸龍(Tanystropheus)不同的是,東方龍(Dinocephalosaurus)具有鰭狀肢,表明其主要生活在水生環境中。
作者認為,細長的脖子使東方龍(Dinocephalosaurus)能夠在渾濁的水中偷偷靠近獵物,而不會暴露其全部大小。此外,25個頸椎骨沿著脊柱生長出肋骨。伸直脊柱並伸展肋骨可以迅速增加頸部的體積,從而吸入獵物和水。一些現代魚類會迅速張開嘴,以實現類似的“吸食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