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針對中國和美國學生的研究發現,兩組人在觀看照片場景時的方式截然不同。研究結果表明,先前觀察到的東亞人和北美洲人在判斷和記憶方面的文化差異源於他們實際看到的東西的差異。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北美洲人在評估情景時往往更具分析性,專注於焦點物件,而東亞人通常更注重整體性,更多地考慮背景。然而,研究人員尚不清楚這些差異是源於感知認知處理的編碼、檢索或心理比較階段,還是甚至可能是報告偏差的結果。
為了確定這些差異何時出現,密歇根大學的理查德·E·尼斯貝特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系列實驗,讓中國和美國學生觀看大量影像,每張影像都描繪了一個以真實而複雜的背景為襯托的單一主體。參與者在測試期間佩戴了眼動追蹤器,然後觀看了包含相同主體但在舊背景或新背景上的圖片,並被要求判斷他們之前是否見過這些主體。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繼續有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正如研究團隊預測的那樣,美國學生比中國學生更快、更長時間地專注於焦點主體,而中國學生則更多地關注背景影像。(在上圖中,美國人的目光模式顯示在上方;中國人的目光模式顯示在下方。)這表明美國人比中國人為焦點物件編碼了更多的視覺細節,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美國人在確定他們之前是否見過給定的主體時表現更好,即使該主體是在新的背景下呈現的。
尼斯貝特和他的合作者認為,這種對物體和背景關注的差異源於社會化實踐。“東亞人生活在相對複雜的社會網路中,其中規定了角色關係。因此,關注背景對於有效運作非常重要,”科學家們觀察到。“相比之下,西方人生活在限制較少的社會世界中,這些世界強調獨立性,並允許他們較少關注背景。” 這些發現本週將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線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