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憤怒和焦慮

精神上重塑情境可以緩解負面情緒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我們無法總是避免讓我們心煩意亂的事件,但我們或許可以改變我們對這些事件的感受。心理學家長期以來對框架效應(即我們在處理自身經歷時所採取的心理角度)很感興趣,認為這是一種擺脫不必要的負面情緒的方法。最近的兩項研究為快速改善感覺提供了現實世界的技巧

與即時的挫敗感保持距離

如果你在交通中被超車,你很可能會鳴喇叭回應。很有可能,你會在剩下的通勤時間裡想著前面那個混蛋的行為。然而,研究人員表示,從精神上從情境和你的情緒中退後一步——這個過程被稱為自我疏遠——可以化解你的憤怒並減少你的攻擊性。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研究生多米尼克·米什科夫斯基和他的同事著手惹惱一群學生志願者,他們讓志願者們以為自己在等待一項研究開始。研究人員避免回答問題,而且態度 generally 很簡慢。在確認志願者確實感到不安後,米什科夫斯基要求他們重新想象這種經歷:一半的組透過自己的眼睛重溫經歷,另一半的組則在精神上遠離情境,並在遠處觀看,就好像這事發生在別人身上一樣。根據2012年9月《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發表的結果,自我疏遠的學生憤怒較少,並且在隨後的任務中不太可能對他人做出攻擊性反應。米什科夫斯基說,這項技術很有用,因為長期的憤怒會導致壓力、人際關係困難和高血壓。

因此,下次在交通中有一輛車突然超到你前面時,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駕駛座上的憤怒上。相反,想象一下自己在一架交通直升機上,觀察整個場景。縱觀全域性,與你的情緒保持距離,讓憤怒消散。——Carrie Arnold

避免對糟糕記憶進行抽象思考

很難不去糾纏於糟糕的經歷,但你思考它的方式可能意味著健康和不健康應對方式之間的區別。2012年9月《行為治療與實驗精神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重點關注了最近經歷過高度痛苦事件的人——例如犯罪、親人去世或關係破裂。一組受試者以具體、客觀的方式描述他們的經歷,專注於諸如“我現在感覺如何?事件發生時我感覺如何?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將來我如何處理類似的情況?”等問題。另一組受試者以更抽象、評價性的方式寫作,受到諸如“事件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我對它有這種感覺?為什麼我沒有以不同的方式處理它?”等問題的提示。在寫作練習之後,具體思維組報告的事件侵入性記憶比抽象思維組少。

研究人員認為,具體的重點有助於促進情緒處理和問題解決,而抽象的視角則會阻礙這些工作。“處理過程可能發生在‘你的腦海中’,或者在寫作時發生,”該研究的作者托馬斯·埃林說,他現在在德國明斯特大學工作。過去的研究表明,將想法寫在紙上可能比僅僅思考更好[參見卡特婭·加施勒的“筆的力量”;《大眾科學·心理》,2007年8月/9月]。只需確保關注事實並保持你的想法具體。——Tori Rodrigue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