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亞馬遜一直被認為是未開化的荒野的典範。但是,數千年來,人們一直生活在世界上最大的雨林中,進行狩獵、採集和耕種。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爭論人類活動對亞馬遜的影響有多大。而現在,一項研究描述了古代人改變他們周圍森林中樹木分佈的程度。
該論文於3月2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發現許多馴化的樹木和棕櫚樹在亞馬遜的過度分佈可能性是非馴化樹木的五倍。研究人員還發現,馴化的植物傾向於聚集在前哥倫布時期定居點的遺址附近,或在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到來之前人們居住的地區。他們認為,這種模式可以幫助其他科學家發現亞馬遜中尚未發現的古代定居點。
“僅僅研究構成這些樹木和棕櫚樹群落的環境條件是不夠的,”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古生態學家、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卡羅萊納·萊維斯說。“我們需要問‘這些群落中存在哪些人類影響?’”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豐饒之角
萊維斯和她的團隊使用了來自亞馬遜樹木多樣性網路的資料——該網路是一個共享亞馬遜棕櫚樹和樹木資訊的學者團體——來估計雨林中的生物多樣性。到目前為止,網路中的科學家已經在亞馬遜識別出4,962種棕櫚樹和樹木。在85種馴化的木本植物中,萊維斯發現其中約有20種,如巴西堅果(Bertholletia excelsa)和可可植物(Theobroma cacao),被過度分佈。
研究人員想知道這是否是由於人類的影響還是環境造成的。因此,他們將馴化物種的分佈與 3,000 多個已知的前哥倫布時期考古遺址和可能的定居點區域進行了比較,包括河流附近。與非馴化物種相比,馴化物種更有可能在古代人居住的地方繁榮生長。
總而言之,亞馬遜地區馴化物種分佈的約 20% 似乎是由人類影響驅動的,而 30% 可能歸因於土壤成分等環境因素。然而,在擁有大量前哥倫布時期人口的亞馬遜西南部,馴化物種分佈的約 30% 源於人類活動。不到 10% 是由於環境條件造成的。
舊與新
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古生態學家克里斯特爾·麥克邁克爾警告說,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古代人類的行為是馴化植物分佈的唯一原因。“眾所周知,古代人和現代人都定居在相似的地區。”因此,她補充說,現代群體對我們今天看到的生態系統的影響可能與古代群體一樣大。
佛羅里達理工學院墨爾本分校的生態學家馬克·布什說,人類的行為也可能創造了有利於馴化植物而不是其野生親屬的條件。而且,馴化物種可以比非馴化物種更容易地重新在受干擾的地區定居,而無需任何人的幫助。
當人們放棄中美洲的瑪雅遺址時,Brosimum 樹木重新在這一地區定居。但多年來,研究人員認為瑪雅人是故意種植它們的。布什說,萊維斯和她的團隊可能正在觀察類似的現象。
萊維斯承認,他們的研究並沒有將現代人的影響與其祖先的影響區分開來。但布什和麥克邁克爾都認為,無論原因如何,亞馬遜植物的分佈都遵循現代和古代人類的定居點。萊維斯和麥克邁克爾正在開發一個模型,利用這種模式來尋找可能在數千年前有人居住的地區。
萊維斯最終表示,這項研究表明,亞馬遜不是一個未開化的叢林,而是一個人類參與了很久的生態系統,他們的行為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記。
“人們希望保護原始森林以進行保護和維護生命,”她說。“但如果這是真的,如果人們透過馴化棕櫚樹豐富了森林,這也是一種文化產物。”生活在這些人口稠密地區的樹木可能是充滿活力的過去的遺蹟。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 2017 年 3 月 2 日首次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