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行動起來:科學家將同行評審公開化

科學家將同行評審公開化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高度技術性的科學辯論通常在幕後進行——在實驗室裡,在訂閱型期刊中,在只有少數專業研究人員參加的會議走廊裡。但在五月,我們其他人看到了三場真實的學術爭論公開進行,主要透過 Twitter、部落格和維基。這些事件讓開放科學運動的支持者歡呼雀躍,但一些批評者擔心辯論可能會淪為嘈雜的混亂。無論如何,這些故事都說明了一個明確的事實:科學通常不是一系列靈光一閃的時刻,而是一個混亂的人類過程。

首先是“#arseniclife”,它始於一項有爭議的研究,該研究首先發表在《科學》雜誌的線上版本上,表明某些細菌可以使用砷酸鹽代替磷酸鹽來構建 DNA。科學家們迅速嘗試透過部落格和 Twitter 來挑剔研究人員的方法(因此這場爭議的暱稱,取自於使用井號標籤對推文進行分類的做法),而這場辯論又反彈回了《科學》雜誌的印刷版,該雜誌在五月份採取了不尋常的步驟,發表了八篇對其自身論文的尖銳批評。與此同時,在《自然》雜誌上,標準的同行評審也出現了異常公開的轉變。審稿人幾乎總是對其身份保密,但一位審稿人在網上公開了自己的身份,稱當該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他批評過的滅絕率的論文時,他“非常沮喪”。

同樣在五月,《自然遺傳學》雜誌線上發表了其自身在開放科學辯論中實驗的結果。一個研究團隊正在撰寫一篇關於如何跟進基因組學中出現的新生物學假設的最佳實踐的論文,他們在線上論壇中徵求意見。科學家們還在 WikiGenes(一個協作網站)上公開了寫作過程。這個實驗成功了嗎?《自然遺傳學》雜誌似乎很滿意:它發表了一篇社論,指出對話非常徹底,以至於出版可以“無需進一步的監督同行評審即可進行”。但一位貢獻者,一位名叫喬瓦尼·馬可·達爾·奧利奧的研究生,提出了一個異議:“他們幾乎沒有採納維基中貢獻的任何內容。” 當然,他在他的部落格上寫下了這一批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