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雄性在交配後就沒事可做了。俄克拉荷馬大學諾曼分校的人類學家,同時也是《父親身份:進化與人類父親行為》的合著者 Kermyt G. Anderson 說:“這簡直就是速戰速決,完事走人。”
是什麼讓第一位父親在之後留了下來? 因為他被需要。自從人類譜系從黑猩猩中分離出來的六百萬年中的某個時刻,嬰兒在照顧方面變得過於昂貴,以至於單身母親無法撫養。黑猩猩在四歲時就可以自己覓食,但人類基本上是早產兒出生,並在更長的時間裡依賴父母。根據新墨西哥大學阿爾伯克基分校的人類學家 Hillard Kaplan 的說法,亞馬遜部落的獵人直到 18 歲才能獨自生存。他們的技能在 30 多歲時達到頂峰——這與現代男性和女性的收入概況非常相似。
奇怪的是,鳥類家庭也傾向於有居家爸爸。在超過 90% 的鳥類物種中,父母雙方共同照顧幼崽。這種安排可能始於,至少對大多數鳥類來說,當雄性開始留在巢穴周圍以保護無助的幼鳥免受掠食者侵害時。耶魯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 Richard O. Prum 解釋說:“一隻不會飛的鳥坐在巢穴中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生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不過,有些鳥類可能從恐龍那裡繼承了它們特殊的父親身份形式。雄性獸腳亞目恐龍是鳥類的近親,似乎已經完成了所有的築巢工作,就像今天的雄性鴕鳥一樣。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都很順利。雌性鴕鳥會在其配偶的巢穴中產卵,但通常由不同的雄性為其受精。 Prum 說:“在父親的照顧和親子關係之間存在著鬆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