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努力應對氣候引發高溫造成的航班延誤

由氣候變化引發的更長、更強烈的熱浪可能會使飛機更難起飛

Heat waves ripple across the tarmac as an airplane approaches the runway

2023年7月15日熱浪期間,熱浪在鳳凰城天港國際機場的停機坪上盪漾,一架飛機正在接近跑道。

氣候導報 | 上週四上午,聯合航空公司執行長斯科特·柯比想談談天氣。而且不是往好的方面說。

他告訴華爾街分析師,在 7 月 4 日假期前的週末,一場雷暴席捲了東海岸機場的交通,由此造成的航班取消將影響公司今年剩餘時間的財務狀況。

同一天上午,美國航空公司執行長羅伯特·伊索姆也在處理類似的問題。在與分析師的電話會議中,他詳細介紹了公司如何應對今年夏天的破紀錄高溫——從行動式電源系統到冰車,應有盡有,以保持飛機涼爽和地面工作人員的安全。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到週四結束時,達美航空公司也正艱難應對與天氣相關的問題。它的主要問題是,有訊息稱,該公司的一架航班在拉斯維加斯機場的三位數高溫的混凝土跑道上停留了大約三個小時,這引起了強烈反響。

據路透社報道,延誤發生在當週早些時候,最終導致達美航空航班被取消。但這引起了足夠大的轟動,以至於交通部長皮特·布蒂吉格決定解決這個問題——稱其“令人震驚”並誓言要進行調查。

儘管時間上的巧合,但行業觀察家和學術研究人員表示,這三家航空公司的經歷表明,航空業正被迫適應日益變暖的世界中更加極端的天氣。

“如果你不認為這些事情發生的頻率正在增加,那你一定是把頭埋在沙子裡,”美國航空公司前高管、現任喬治城大學教師的羅布·布里頓說。

科學家們幾十年來一直預測,全球氣溫上升將導致更嚴重的風暴、更多的熱浪和其他中斷。布里頓說,航空公司歷來擅長為長期變化做計劃,但任何適應策略都將帶來成本。

而且不僅僅是一個成本。聯合國機構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在 2020 年的一份檔案中表示,氣候變化對航空業構成了一系列威脅,並且影響將遍及整個系統。海平面上升將威脅沿海機場,更強烈的風暴將擾亂航班時刻表並破壞機場和其他基礎設施。

該檔案警告說:“如果一個機場直接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那麼網路的其他部分可能會間接受到影響,這可能會在多個商業和經濟部門引起連鎖反應。”

與此同時,哥倫比亞大學和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在 2017 年的一篇論文中指出,更頻繁的熱浪可能會迫使一些航空公司減少乘客載量,因為在更熱、更稀薄的空氣中,飛機更難起飛。在某些地方,飛機在最極端的高溫期間將不得不減重 10% 到 30%。

該論文稱,這些影響在跑道相對較短的機場感受最為強烈,例如紐約的拉瓜迪亞機場和華盛頓的里根國家機場。

交通部發言人克里·阿恩特在給《E&E 新聞》的一份宣告中表示,航空公司正在經歷的中斷表明,拜登政府的基礎設施和氣候適應支出是必要的,這些支出旨在提高交通系統的韌性並減少導致氣候變暖的排放。

她寫道:“我們已經看到百年一遇的天氣事件 регулярно 發生,毫無疑問,氣候變化正在助長這種情況。”

航空公司表示,他們正在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交通部的 最新資料 顯示,美國航空、達美航空和聯合航空加起來約佔美國航空業乘客人數的一半。

柯比在電話會議上表示,在夏季初的風暴過後,聯合航空與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密切合作,並且本月能夠處理第二輪風暴,航班取消的數量要少得多。

他說:“一旦天氣過去,我們就能夠立即開始恢復。”

美國航空在炎熱條件下飛行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該公司在達拉斯和邁阿密設有樞紐,2017 年地面溫度 超過 120 華氏度 時,該公司被迫取消了數十個從鳳凰城起飛的航班。

執行長伊索姆說:“我們真的非常重視這件事,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將不得不這樣做。”

達美航空表示,它正在配合交通部對拉斯維加斯延誤事件的調查。交通部有規定,要求航空公司保持飛機上的舒適溫度。

布蒂吉格在一份宣告中說:“我想知道乘客怎麼可能在三位數高溫的飛機上被滯留這麼長時間。”“即使在正常溫度下,停機坪延誤也不應該持續那麼長時間,我們對此有規定,我們目前正在積極執行這些規定。”

專注於氣候投資集團 Ceres 的高階主管史蒂文·克拉克表示,對達美航空航班延誤的反應表明,極端天氣正在給航空業帶來聲譽風險。

他說,延誤和航班取消不僅會帶來經濟成本,還會威脅到航空公司快速可靠的形象。

他說:“如果人們開始認為航空公司有風險或不可靠,我認為你會看到明顯的模式轉變,人們會選擇乘坐火車,甚至可能開車。”

轉載自 E&E 新聞,經 POLITICO, LLC. 許可。版權所有 2023 年。E&E 新聞為能源和環境專業人士提供重要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