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汙染與預期壽命顯著下降相關

關於中國燃煤的研究為空氣汙染對公眾健康的影響提供了有力證據

本週早些時候釋出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的空氣汙染可能使5億中國人的壽命縮短了25億年。 這篇論文於週一發表在PNAS,研究了汙染資料和死亡記錄,以瞭解長期以來作為空氣汙染源的燃煤是否可能在20世紀90年代損害了中國北方的公眾健康。 該研究結果引起了全球發展中國家的關注。

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也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的邁克爾·格林斯通說,他受以下問題驅動:“在人的一生中,暴露於高濃度空氣汙染的代價是什麼?” 然而,他指出,找到答案極其困難,因為簡單地比較不同地區的汙染水平和健康狀況可能會產生誤導。 一方面,人們經常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並經歷不同程度的汙染,因此不能假設所有人都經歷了相同的暴露。 而且,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獲得醫療保健的機會也不同。“十多年來,我一直在尋找合適的背景來回答這個問題,”格林斯通說。

幾年前,格林斯通的一位同事在幾十年前的中國政策中看到了可能的解決方案。從1950年到1980年,中國政府處於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在此期間,“淮河政策”為中國東部自西向東流動的淮河以北的家庭和辦公室免費提供煤炭取暖。與此同時,預算限制使得淮河以南沒有免費的煤炭供應。同時,政府規定限制了家庭的遷徙能力,因此許多人在一個地方居住了幾十年。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透過檢查淮河兩岸的死亡率和呼吸道疾病發病率,格林斯通的團隊發現了一個差異:淮河以北,燃煤普遍存在,預期壽命較低,汙染濃度較高。“我們對資料進行了非常嚴格的測試:我們想知道淮河邊界處的空氣汙染是否發生了跳躍,”格林斯通說。“我們發現了這一點。所有其他因素都相同。”

為了建立這些聯絡,格林斯通和他的團隊檢查了1981年至2000年全國各地站點的汙染資料。然後,他們從中國的疾病監測點收集了死亡率資料,這些疾病監測點是政府選擇的145個站點,旨在準確代表人口的財富和地域分佈

在收集了五年資料後,格林斯通的團隊將這些資訊代入方程,以測量淮河兩岸死亡率對汙染水平的敏感性。結果估計,終生暴露於每立方米空氣中100微克“總懸浮顆粒物”(TSP)(空氣中漂浮的微小固體顆粒,例如汙染物),平均會使人的壽命縮短三年。在1981年至2000年之間,中國北方空氣中TSP的日平均值為551.6微克,而南方為354微克。在美國,1971年至1987年空氣質量的法定標準為75微克。

大多數TSP是可見的,並非所有TSP都對健康構成威脅。“通常,我們的呼吸系統旨在處理環境中的任何物質,”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健康與環境中心主任肯特·平克頓說。鼻子、食道中的粘液和肺中的細胞都會過濾外來物質,以促進清潔呼吸。但是,一些汙染物顆粒會使人體的自然防禦系統不堪重負,從而導致肺部炎症。這種炎症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加劇既有疾病,並在極端情況下導致死亡。

隨著亞洲和非洲越來越多的國家走向工業化,空氣汙染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在中國,1981年至2001年,TSP的濃度是該國早期平均每立方米200微克的兩倍以上,是美國平均水平的五倍以上,甚至在後者於1970年透過《清潔空氣法》之前。汙染問題不僅限於室外空氣,發展中國家的家庭在室內也會遇到汙染;根據平克頓的說法,世界上幾乎一半的人用木柴、木炭或煤炭做飯,這些都是常見的空氣汙染物來源。

“發展中國家確實在努力在經濟增長以應對貧困和環境質量與公共衛生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格林斯通說。“我認為這項研究將對他們有所幫助——它顯示了汙染與健康之間的關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