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推翻國際象棋大師和遊戲節目冠軍,到超越放射科醫生,令人眼花繚亂——有時甚至讓人感到難以承受——的人工智慧世界引發了關於人類工作未來的深刻問題。
在上個世紀,我們儲存和處理資料的能力飛速提升,電子技術從真空管發展到電晶體,再到今天的半導體晶片。這些進步首先簡化了重複、乏味的任務,如統計計算或資料庫搜尋。然而,資料儲存和計算能力的最新突破為工作場所的人工智慧(AI)注入了活力。今天的AI系統,如ChatGPT,不再僅僅在狹隘的工作方面為員工提供支援。相反,它們正站在更廣泛職責的邊緣,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完全處理某些角色,例如會計師、校對員和金融分析師。
在這場變革中,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浮現在腦海:哪些工作最終將被AI取代,哪些工作將存活最久,成為人類勞動者的最後一份職業?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認為,所有工作最終都將被AI取代——但有一項工作將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人類的最後一份工作將是幫助AI準確理解他們想要什麼以及何時想要。換句話說,“人類反饋提供者”的工作將長期存在於我們在就業世界中的繼任者手中。
乍一看,我們的論點似乎有些牽強。畢竟,仍然有很多工作是AI目前還無法與人類能力抗衡的。然而,歷史表明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
多年來,AI經常超越人們對其極限的預測。曾經有人認為AI永遠不會超越人類國際象棋冠軍,但在1997年,IBM的深藍震驚世界,擊敗了人類頂尖棋手加里·卡斯帕羅夫。接下來,有人認為在圍棋這樣複雜的遊戲中擊敗人類是不可能的;然而,在2016年,AlphaGo與世界排名第一的圍棋選手進行了五場比賽,並贏得了其中四場。
不僅在遊戲中(例如,玩撲克和星際爭霸II,解魔方,參加Jeopardy!問答節目),而且在專業任務中,甚至唇語識別,AI現在已經擊敗或匹敵人類。例如,CheXNet AI系統比放射科醫生檢查胸部X光片更準確、更快速地識別出多種病理。AI已展示出能力,有時甚至比人類更勝一籌的職業列表很長,現在包括股票交易、欺詐檢測、撰寫某些型別的新聞文章、物體識別、模式識別、法律檔案審查和回答客戶服務問題。
更新的進展很快可能會推翻其他關於AI在取代人類任務方面的內在限制的主張。例如,有些人認為法律專業人士,如律師和法官,不會被AI取代。然而,GPT-4在LSAT考試中得分在第88百分位,在律師資格考試中得分在第90百分位。
其他人則認為,需要複雜手工靈巧性的工作,如外科手術、建築和管道工程,將不會被取代。然而,從計算理論的角度來看,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機器人技術無法達到某種程度,例如,AI引導的系統無法獨自建造建築物。事實上,有一些發展,例如自動化“熄燈”工廠,表明具有精細、易碎部件的小型和大型物體可以由AI系統構建或修復。
即使在藝術領域,AI模型也創造了新的藝術、音樂和時裝設計,甚至贏得了藝術獎項。
所謂的計算機系統的內在限制可能意味著需要人類分析師來改進計算機的工作將永遠存在。然而,如果AI真的達到了其理論上的終極複雜性極限(例如停機問題,這表明任意計算機程式的最終執行時間是不可計算的),那麼很可能在那個時候,人類的認知能力也無濟於事。
最後,有些人認為某些工作,如心理學家和醫生,需要人情味,並且將永遠存在。但即使是這種論點也可能受到挑戰。例如,AI可以使用感測器對個體進行心理和生理檢查,並且可以持續進行,從而實現更準確的診斷、醫療和個性化建議。雖然有些人可能堅持人類存在的重要性,但AI驅動的應用程式可以讓任何人,如朋友和家人,而不是付費的專業人士,免費為患者提供“人情味”。
當然,有些人熱愛自己的工作。但是,考慮到只有21%的員工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投入,工作的消亡真的會那麼糟糕嗎?從哲學家第歐根尼到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到無政府主義者鮑勃·布萊克等思想家都讚揚了沒有日常勞役負擔的生活理念。
在由AI驅動的烏托邦式未來中,該技術將解決越來越專業的問題,以最佳化人類的幸福感。例如,在這個未來,AI將精確確定每餐每口食物中應使用多少鹽,並權衡是均勻分配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調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您的健康和幸福感。在這種水平上進行最佳化意味著AI將定期對個人進行因果研究。這將需要人們參與實驗,可能是透過體驗旨在調查人類心理特定方面的模擬現實。正如深藍需要卡斯帕羅夫來真正測試其能力一樣,AI將需要人類反饋來充分理解和最佳化我們複雜的世界。這項工作可能比任何其他人類工作都更持久,因為一旦計算機能夠完全理解人類,它就可以完成人類可以做的任何任務;在那之後,任何工作都無法倖存。
這使得“人類反饋提供者”的工作成為在AI革命中最後倖存下來的工作。對於其他人,第歐根尼將留下他對沒有工作的生活的建議:“既然你不關心好好生活,那你為什麼要活著呢?”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