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是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消費產品之一,但它已經變成了一場可用性噩夢。一部新的iPhone預裝了38個應用程式,其中你可以刪除27個。一旦你下載了你最喜歡的個人理財、社交媒體和效率應用程式,你現在就擁有了46個或更多應用程式。
但是找到你想要的應用卻很費勁:蘋果公司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認定根本沒有理由再為iPhone構建簡潔的使用者介面,因此使用者無法依賴他們的主螢幕,除非他們坐下來為所有內容仔細製作單獨的資料夾和標籤。“設定”應用程式是一個迷宮,裡面充斥著各種應用程式和功能的不同選項,甚至沒有按字母順序排列,每個選項都會引出更多選項,而這些選項又會引出更多選項。
蘋果並非孤例。像許多公司一樣,它已經認定,當它可以用人工智慧層來修補其混亂的設計選擇時,就沒有必要構建易於使用的產品。如果你想在他們的垃圾堆般的應用程式和選項中找到某些東西,你必須使用Spotlight,蘋果公司的人工智慧搜尋引擎,它可以找到從簡訊到他們埋藏在俄羅斯套娃般層層疊加的功能深處的某個設定的所有內容。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iPhone和世界各地這種“創新”的人工智慧,並非創造了新的或革命性的東西,而僅僅是企業在經歷了數十年的混亂、欠考慮和臃腫的設計選擇之後,將基本的使用者友好性重新賣給你。我們需要指出這裡正在發生的事情:科技公司正在向我們收取更多費用來修復他們的錯誤,並在這種敲詐勒索上貼上人工智慧的標籤。
以谷歌為例。自2007年以來,這家搜尋市場領導者逐漸侵蝕了廣告的標識,與此同時,允許搜尋結果變成一團糟的搜尋引擎最佳化內容,這些內容試圖打斷你尋找答案的努力,轉而提供一些能為其他人賺錢的東西。使用者現在必須透過在搜尋提示中輸入“+Reddit”或其他布林字串來欺騙谷歌,使其提供可用的結果。別擔心,谷歌有一個答案:它將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來總結搜尋結果,解決搜尋問題的方法不是產生更多相關的來源,而是為你閱讀它們。人們可能會認為,這裡的解決方案應該是構建更好的搜尋引擎,或者拒絕專門為遊戲搜尋而構建的內容,但谷歌(有意或無意地)已經遠遠落後,以至於它現在必須創新才能提供其原始服務。
這是科技生態系統痴迷於增長的最終結果——我稱之為腐爛經濟。現代科技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激勵機制不是提供更好或更易用的產品,而是為了收入和客戶的無休止擴張。iPhone或Mac電腦臃腫的使用者體驗源於蘋果公司不斷嘗試在其裝置上新增更多功能和服務。這就是我們最終擁有Apple News、Apple Music、Apple Fitness和Apple TV+的原因,每個都有自己獨特的通知和彈出視窗。這一切都是為了增加其數十億美元的服務業務的收入,即使這些應用程式(及其各種設定)繼續侵蝕使用者體驗。而蘋果公司從應用商店獲得的現金(在2022年超過1000億美元)意味著該公司對減少使用者手機上的應用程式數量幾乎沒有興趣。這使得事情變得更加臃腫,更難找到,並最終依賴於蘋果公司的人工智慧。
Alexa和Siri已經成為有意識和有目的計算的替代品。它們將命令聚合到語音介面中,雖然方便,但完全犧牲了“我們能做什麼”來換取“亞馬遜或蘋果允許我們做什麼”。我們已經被訓練成囤積應用程式和檔案,而科技公司未能提供任何直觀或簡便的方法來組織它們。他們的解決方案不是讓事情更井井有條或更易於使用。不,我們的技術霸主已經認定,只要他們能提供一種自動搜尋產品來篩選混亂,那麼無序的混亂是可以接受的。
就像擁有一把錘子會讓一切看起來都像釘子一樣,科技解決問題的方法幾乎總是更多的科技——即使科技首先製造了問題。雖然有人可能會爭辯說,人工智慧可以實現更快、更流暢的使用者體驗,但建立依賴於人工智慧的使用者體驗保證了任何錯誤或糟糕的設計選擇都會成為單一故障點。它讓使用者像浣熊一樣在數百個應用程式和設定中翻找,以找到他們真正想做的事情。
正如我已經暗示的那樣,基於人工智慧的使用者介面也剝奪了使用者的選擇權,並使科技巨頭能夠控制他們的決策。當在Siri或Alexa中搜索某些內容時,蘋果和亞馬遜控制著結果。它們可能提供使用者想看到的內容,但也提供了一系列其他對公司有利的選項,例如他們自己的服務或首選的搜尋結果。谷歌已經根據你的位置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搜尋結果,並且多次重新設計搜尋本身,以欺騙使用者點選以某種方式有利於谷歌的連結。
旨在“引導”使用者的人工智慧幾乎總是優先考慮公司希望你擁有的體驗,而不是你真正想要的體驗。雖然使用者體驗的惡化可能不是有意的選擇,但大型科技公司未能不斷提高其裝置的易用性,這為他們提供了進一步引導和控制使用者可以做什麼的機會——並將其操縱為對他們有利。
令人沮喪的是,我們的未來正變成這樣一種未來:我們必須在向人工智慧尋求幫助,或者在不斷增加的糟糕設計的選單中奮力掙扎,以期我們能夠自助之間做出選擇。作為消費者,我們應該對那些將我們的數字生活變成萬億美元企業的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