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和其他人工智慧工具的快速普及引發了學術界的熱烈辯論。辯論的一方,教授和教師們擔心高等教育的未來以及對傳統學科的威脅,尤其是在人文學科領域,正如頭條新聞警告“英語專業末日”。
然而,人工智慧已經到來,大約三分之一的幼兒園到高中教師報告說在課堂上使用它,根據最近的一項調查。雖然我們在高等教育政策、科學政策和大學設計領域的許多同事批評或駁斥生成式人工智慧,但我們反而非常樂觀地認為,它將遵循其他增強教育機會和成功的技術的模式。我們認為,當新技術被接受時,學習的核心方面,包括課程、教學和評估,都可以被徹底改變。我們對人工智慧持樂觀態度,但我們不認為它是英雄。即使人工智慧參與其中,學生和教師仍然是人類學習的英雄。
歷史支援這種觀點。從古騰堡印刷機到線上數學課程,改善優質學習機會的技術經常被批評者和懷疑論者駁斥,尤其是那些掌握課堂主導權的人。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考慮一下計算器。Mathematics Teacher雜誌在 1970 年代中期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72% 的受訪者(主要是教師和數學家)反對為七年級學生配備計算器。1975 年Science News強調了這項調查,它反映了芝麻街時代關於將計算器引入課堂的更廣泛討論,當時成本正在接近某個點,以至於一些學校可以負擔得起每個學生最多一個計算器。
計算器遇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抵制,他們擔心過度依賴技術會削弱學生的數學技能。正如一位教授觀察到學生和計算器時所說,“我仍然不相信給他們一臺機器並教他們如何按按鈕是正確的方法。當電池耗盡時他們該怎麼辦?”
很容易看出計算器的案例如何反映了當前對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擔憂。《大學理事會》去年春天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類似的論點,該文章思考了“19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計算器大恐慌”。課堂上人工智慧的批評者認為,如果學生可以簡單地要求人工智慧來完成,他們可能永遠學不會寫作或獨立回應書面提示。網際網路或伺服器癱瘓的假設情景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學生將無法寫出一個簡單的句子或寫出一篇基本的五段式文章。
關於論文完整性和潛在學習質量下降的狹隘論點,忽略了這項技術如何積極地重塑課程、教學和評估的更廣闊視角。
在課堂上,技術、課程、教學和評估共同發展,以重塑教育。我們從歷史上看到的計算器就是如此,現在我們正在即時見證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的出現。
將計算器引入課堂並沒有啟動數學教育的衰落;相反,它顯著拓寬了數學教育的範圍,同時激勵教育工作者和學者重新思考數學的教育限制。這種轉變營造了有利於創新的氛圍。縱觀今天的數學領域以及 1970 年代存在的情況,我們很難認為過去優於現在,更不用說未來了。今天,高中生使用(更重要的是,理解)圖形計算器和計算機的能力比上一代大學實驗室的本科工程專業學生還要好。今天的數學學習環境顯然比普遍使用計算器之前更具活力、包容性和創造性。
與此類似,生成式人工智慧有望擴充套件批判性思維和人文學科的這種創新,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基本概念並充滿信心地探索高階主題。人工智慧可以實現定製化的學習者支援——適應每個學生的個人節奏和學習風格,幫助使教育更具包容性,並根據具體需求量身定製。生成式人工智慧可以透過使閱讀和寫作對不同的學生(包括那些有學習障礙或在傳統寫作方法方面面臨挑戰的學生)更易於接受,從而改善人文學科。
正如計算器引導我們重新評估傳統的教學方法並採用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一樣,生成式人工智慧也呼籲我們在如何對待作業、開展課程和評估學習方面進行類似的轉變。它將使我們從將大學論文視為學習的頂峰轉變為接受更廣泛的創造性和分析性練習,這些練習由人工智慧工具促進。
計算器成功融入數學教育可以作為在整個課程中採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藍圖。透過設計作業時預期生成式人工智慧將增強而不是捷徑化它們,教育工作者可以培養重視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高效學習的學習。這種轉變需要一種更廣泛、更適應性強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認識到技術在提升教育標準和擴大知識獲取方面的潛力。
這段歷史指向了關於長期存在的教育機制的效率和公平性的更廣泛問題。以大學入學申請論文為例,眾所周知,大學入學申請論文會使大學招生中的偏見永久存在。如果人工智慧允許我們重新構想學生展示他們的才能和大學準備情況的工具會怎樣?如果人工智慧可以允許學生將其計劃的大學專業更準確地與最支援和最合適的大學學習場所相匹配,那會怎樣?在學術界,我們不應只關注人工智慧可能被濫用的潛力,還應關注其徹底改變課程和學習與教學方法的能力。
歷史教導我們,不要害怕技術進步,而要擁抱它,以擴大和普及學習。更大的挑戰不在於抵制變革,而在於利用這些創新來開發滿足所有學習者需求的課程,從而為每個人提供更平等和有效的教育鋪平道路。展望未來,生成式人工智慧與其說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如說是我們努力使教育真正普及的強大盟友。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