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型猿類棲息地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大幅縮減

一項全非洲範圍的調查結合了地理資訊系統、遙感和猿類種群資料,大規模地表明許多大猩猩亞種的棲息地已經縮小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根據對適合這些動物生存的環境條件進行的全非洲首次調查,非洲大型猿類的棲息地在過去二十年中急劇萎縮。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大猩猩的棲息地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自 1995 年以來,克羅斯河大猩猩失去了 59% 的棲息地;東部大猩猩失去了 52%;而西部大猩猩面臨 31% 的損失。

倭黑猩猩的棲息地減少了 29%;中部黑猩猩的棲息地減少了 17%,而西部黑猩猩的棲息地減少了 11%。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根據本週發表在生物地理學期刊《多樣性與分佈》上的一篇論文,棲息地損失最大的地區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中部和東部、西赤道非洲和賴比瑞亞的上幾內亞森林。

人類近親的一個明顯的亮點是,奈及利亞-喀麥隆黑猩猩和東部黑猩猩的棲息地幾乎沒有變化。但即使在這裡,研究人員也指出,這種沒有下降的情況可能歸因於 20 世紀 90 年代非洲東部和西部地區的棲息地損失已經很大。

大型猿類觀察者可能已經習慣於閱讀關於棲息地喪失和種群減少的文章,事實上,研究人員此前已經進行了一系列針對特定地點的工作和景觀調查,旨在評估非洲大型猿類適宜環境條件的下降。但令新調查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到目前為止,很少有研究將大量現有的地理資訊系統和遙感資訊以及如此大規模的猿類種群資料結合起來。

為了提供一項超越當地工作範圍的新評估,來自 31 個機構的 47 位科學家分析了猿類種群、環境和調查資料庫中彙編的資料——該資料庫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於 2007 年啟動,其中包含所有現有的猿類調查資訊——在 68 個不同地區隔離出大約 15,000 個已確認的大型猿類地點。然後,將這些地點的氣候、植被和人類影響等環境條件與整個熱帶非洲沒有猿類的地點進行比較,研究人員能夠更精確地計算出猿類生存所必需的“適宜的環境條件”或棲息地。

然後,作者將此棲息地評估輸入統計模型,以估計 1995 年和 2010 年非洲剩餘的這些環境條件。

作者表示,過去二十年的快速損失是該地區在此期間經歷的劇烈的社會經濟變化的結果,因為以前未受觸及的森林被伐木道路縱橫交錯。

以前完整的大型非洲猿類範圍的大部分現在正在迅速轉化為人類主導的空間。仍然存在一些主要的猿類棲息地,但它們通常位於保護區內。目前尚不清楚這些保護區對於猿類來說是否足夠大,甚至是否受到充分保護。

研究人員借鑑現有研究並指出獅子山、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和烏干達的黑猩猩密度較低,他們補充說,只要偷獵壓力有限,一些群體就可以在混合用途區域維持自身。與此同時,黑猩猩比大猩猩具有更大的行為靈活性,這使得它們更容易在人類改造的景觀中生存。

根據這些發現,作者得出結論,保護工作需要“大幅擴大”。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這篇文章於 2012 年 9 月 28 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