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國家動員起來對抗入侵的毛蟲

草地貪夜蛾已迅速蔓延整個非洲大陸,並對主要農作物造成破壞

非洲各國正在積極準備對抗一種名為草地貪夜蛾的入侵性作物害蟲,該害蟲自一年多前抵達非洲大陸以來,已迅速蔓延。這種毛蟲已對包括玉米、小米和高粱在內的主要農作物造成了破壞。專家警告說,歐洲和亞洲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

官員們本月早些時候在辛巴威哈拉雷舉行了緊急會議,該會議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的非洲區域辦事處組織,旨在協調應對措施。16 個國家同意制定緊急計劃,以提高該區域管理作物害蟲的能力。“哈拉雷會議的主要目標是加強各國的準備工作,” 糧農組織南部非洲作物官員喬伊斯·穆利拉-米蒂說。受影響的國家正在評估其應對其他新入侵性害蟲的準備情況。

研究人員還在啟動研究,以瞭解害蟲在新環境中的行為,以及其對殺蟲劑的敏感性。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草地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起源於中美洲和南美洲。它於 2016 年 1 月首次在西非被發現,此後已蔓延到非洲大陸的至少 12 個國家,僅在過去 2 個月就到達了其中 7 個國家。

這種害蟲是草地貪夜蛾的幼蟲形態,它具有貪婪和不加選擇的食慾,會吞噬 100 多種不同的植物,包括多葉作物。哈拉雷會議上的官員報告稱,非洲 4 個國家至少已有 29 萬公頃的農田被摧毀。他們警告說,這被低估了,確切的數字可能要高得多。

不斷變化的生態

草地貪夜蛾在其流行的國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糧農組織估計,僅巴西每年就花費 6 億美元來控制蟲害。

非洲有自己的粘蟲物種,Spodoptera exempta,它也會吞噬玉米植株的葉子。但入侵性的草地貪夜蛾尤其令人擔憂,因為它還會吃掉植物的生殖部分,直接吃掉玉米棒本身,導致更多的作物損失。

非洲科學家們正在調動他們的力量,研究草地貪夜蛾在不同地區的遷徙情況。“儘管昆蟲的基本生物學特性仍然相似,但不同環境條件和寄主植物範圍對害蟲的對抗可能會導致害蟲產生不同的反應,” 南非波切夫斯特魯姆西北大學的動物學家約翰尼·範登伯格說。

範登伯格和他的兩位同事將負責在南非開展關於害蟲生態的研究。這將包括研究草地貪夜蛾在一種名為Bt 玉米的轉基因 (GM) 玉米上的功效和管理。這種轉基因作物在該國廣泛種植,希望它可能比傳統玉米更能抵抗害蟲 - 正如巴西的經驗所證明的那樣。這項生態研究將檢查草地貪夜蛾在當地種植的玉米以外的植物上的行為,並調查其在南非劇烈變化的氣候帶中的表現。

研究人員還將研究為應對草地貪夜蛾而不得不透過正在進行的緊急登記程式匆忙上市的商業殺蟲劑的功效。

可能的蔓延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的生態學家肯·威爾遜警告說:“草地貪夜蛾很可能從其目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分佈地迅速蔓延開來。“從那裡到南歐,只不過是一跳、一跳和一跳。”

由於毛蟲可以在如此多種植物上生存,因此它很可能在南歐全年持續存在。因此,預計它會遷徙到東歐和亞洲,或者透過農業出口被運到那裡,“並非不合理”,威爾遜補充說,他將與尚比亞盧卡薩大學合作評估草地貪夜蛾造成的損害。

儘管沒有人知道這種昆蟲是如何進入非洲的,但專家表示,貿易增加和氣候變化是可能的罪魁禍首。

與 2014-16 年厄爾尼諾天氣系統相關的乾旱,以及隨後與相關的拉尼娜系統相關的當前高降雨量,為非洲粘蟲爆發創造了“完美條件”,威爾遜說。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我們可能會預計溫度和降雨量出現更多波動,” 他說。“此外,隨著全球貿易和旅行的增加,我們可以預期害蟲在各大洲內部和之間會有更大的流動。” 這可能會因食物短缺而加劇,從而刺激農產品的大量流動。

穆利拉-米蒂指出,糧農組織觀察到入侵物種的蔓延,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有所增加。

去年,由澳大利亞堪培拉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生態學家迪安·派尼領導的一個團隊分析了 1300 種入侵物種,以及各國的主要作物和國際貿易路線。這項研究發現,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最容易受到入侵物種的影響。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 2017 年 2 月 23 日首次釋出

Sarah Wild is a freelance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Canterbury in the United Kingdom.

More by Sarah Wild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