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澱粉類食物是狗被馴化的關鍵

適應澱粉飲食可能是狗和貓被馴化的關鍵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科學家們對狗如何成為人類最好的朋友有兩種理論。一種理論認為,人們捕獲狼崽並馴養它們,以利用它們的狩獵和守衛能力。另一種更流行的解釋提出,大約在1萬年前,農業的出現以及隨之而來的人類在中東定居點的發展,為那些大膽到足以利用它們的動物創造了覓食機會,因此狼本身啟動了馴化過程。1月23日線上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新發現支援了後一種觀點,並深入瞭解了犬類祖先如何能夠利用這種新資源。(《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埃裡克·阿克塞爾森 (Erik Axelsson) 和他的同事分析了來自12只狼和60只狗(代表14個不同品種)的DNA,尋找在馴化過程中受到選擇壓力的狗基因組區域。有趣的是,參與澱粉代謝的基因以及可能導致行為改變的基因(例如減少攻擊性和提高社交認知技能)出現在目標基因中。事實上,該研究表明,在狗的馴化過程中,選擇作用於參與澱粉消化所有三個階段的基因,促進了有助於從以肉類為中心的飲食過渡到以澱粉為主的飲食的突變。

之前的研究表明,貓也可能透過食用人類的剩飯剩菜來自我馴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遺傳學家卡洛斯·德里斯科爾 (Carlos Driscoll) 表示,儘管家貓代謝碳水化合物(包括澱粉)的能力有限,但與野生貓科動物相比,它們的腸道更長,這可能是為了幫助消化它們從垃圾堆中獲得的劣質食物,而不是它們在野外會食用的全肉飲食。換句話說,乞求餐桌殘羹剩飯一直是狗和貓的悠久傳統。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改編自 Observations at 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observations

評論請訪問ScientificAmerican.com/apr2013

凱特·王 (Kate Wong) 是一位屢獲殊榮的科學作家,《大眾科學》的高階編輯,專注於進化、生態學、人類學、考古學、古生物學和動物行為。她對人類起源非常著迷,已經報道了 25 年多。最近她開始痴迷於鳥類。她的報道曾帶她去過法國和克羅埃西亞的洞穴,那裡曾是尼安德特人的家園;去肯亞圖爾卡納湖岸邊尋找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器工具;去馬達加斯加探險,挖掘古代哺乳動物和恐龍;去南極洲冰冷的水域,在那裡座頭鯨以磷蝦為食;以及參加康涅狄格州的 “大日” 比賽,在 24 小時內儘可能多地找到鳥類物種。凱特是與唐納德·約翰森 (Donald Johanson) 合著的《露西的遺產:人類起源的探索》的作者。她擁有密歇根大學生物人類學和動物學理學學士學位。在 X (前身為 Twitter) 上關注王:@katewong

更多作者:凱特·王 (Kate Wong)
大眾科學 Magazine Vol 308 Issue 4本文最初以 “爭食的寵物 (Scrappy Pets)” 為標題發表於 《大眾科學》雜誌 第 308 卷第 4 期 (),第 24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413-24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