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泊爾東部的中部山區和特萊平原,一個村莊花費了一筆罕見的政府捐款——約 3,000 美元——建造了一口井,當地領導人希望這口井能緩解社群的嚴重缺水問題。但他們缺乏對區域地下水趨勢的瞭解,結果在三個月內,水龍頭就乾涸了。
與此同時,在烏干達的“牲畜走廊”,牧民不得不跋涉越來越遠的路程去尋找食物和水,有時與飽受乾旱和暴力困擾的該國其他社群發生暴力衝突。但政府將卡拉莫賈部落牧民遷往定居農業用地的計劃可能弊大於利。
尼泊爾和烏干達當地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教訓可能毫無共同之處。但同樣,它們也可能有關聯。而尋找一些共同聯絡的機會,正是一系列實地案例研究的基礎,這些研究是美國國際開發署在非洲、亞洲和世界其他易受氣候變化和內部衝突影響的地區支援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不確定我們中的任何人確切知道從這次學習中會得到什麼。我們都希望能夠學到一些真正重要的共同經驗教訓,並且至少,我們可能會對脆弱國家中對氣候敏感的引數意味著什麼達成一些共同的理解,”美國國際開發署的高階衝突顧問辛西婭·布雷迪說道。
布雷迪昨天在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論壇上發言時指出,她所謂的聯合國氣候變化討論的國際範圍與幫助社群適應與天氣相關影響的非常本地化的基層努力之間存在“缺失的中間環節”。
“我們希望透過這種案例研究方法來填補這個缺失的中間環節,”她說。
為當地需求匹配資金可能很困難
到目前為止,這項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協調的。雖然世界銀行、歐洲機構、非營利機構和美國國際開發署等多個組織委託進行了研究,但專家昨天承認,沒有人提出系統的方法來理解當地的氣候變化適應工作,或利用這些工作來為數十億美元的綠色氣候基金的工作提供資訊。
但是,布雷迪說,美國國際開發署正在積極追求的一件事是汲取經驗教訓——並最終制定一套原則——專門針對在脆弱國家開展氣候工作。
“在脆弱國家開展氣候變化工作是不同的,”她說。“你真的必須考慮你的‘不造成傷害’的引數。”
國際警報組織(一個和平建設組織)的高階氣候變化專案官員賈納尼·維韋卡南達說,當她訪問尼泊爾東部時,她親身理解了這一點。她指出,全球氣溫上升的影響在非常地方的層面上顯現出來,並展示了一張乾涸的河流的照片,而就在三年前,這條河流還是當地村莊的生命線。
“這非常令人震驚,”維韋卡南達說。“社群現在必須步行三個小時往返山腳下取水,而這項工作主要落在婦女和兒童身上。”
然而,她警告說,不適當的幫助——比如社群在選舉前收到資金後,在資訊不靈通的情況下決定建井——可能會無意中加劇問題。
環境安全與研究基金會的研究主任傑弗裡·斯塔克說,他在烏干達的經歷也讓他學到了類似的教訓。為了解決遊牧牧民與其他部落之間的衝突問題,烏干達政府正在探索將牧民遷往農業用地的計劃。然而,斯塔克說,許多人認為這些土地不適合農業開發。
專家警告說,要解決這些國家和其他國家的氣候影響,就必須考慮到任何特定社群中存在的數十個其他因素。
斯塔克指出:“環境變化的影響總是嵌入在強大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網路中。首先,我們必須考慮到這些因素。”
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