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93年,在第二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一位歷史學家寫了一本書,講述了21世紀的科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如何未能根據他們掌握的可靠科學採取行動,而這些科學對即將到來的氣候災難發出了明確的警告。結果,世界經歷了2093年的大崩潰,西方文明走向終結。
哈佛大學的科學史學家內奧米·奧雷斯克斯和加州理工學院的埃裡克·康韋在他們的著作《西方文明的崩潰:來自未來的視角》(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14年)中如此推測,這是一部簡短的科學歷史幻想小說。在20世紀後半葉——“半影時期”——反智主義的陰影“籠罩著曾經啟蒙的西方世界的技術科學國家……阻止他們根據當時可用的科學知識採取行動,並使他們的後代遭受21世紀末和22世紀的淹沒和荒漠化。”
為什麼未能採取行動?作者的未來歷史學家提出了幾個原因:盲目樂觀;宗教;阻止科學家理解整體系統的還原論;限制科學家之間跨領域交流的學科狹隘性;堅持避免I型錯誤(相信一個假設是真實的,而它實際上不是)而不是II型錯誤(不相信一個假設是真實的,而它實際上是);以及堅持統計顯著性的95%置信限,這導致科學家們否定了因天氣變暖而引起的氣候影響,例如龍捲風和颶風,認為這些影響未經證實。歷史學家指出,在1751年至2012年期間,超過3650億公噸的碳被釋放到大氣中,導致氣溫升高。又一個世紀的變暖摧毀了澳大利亞和非洲的人口,而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的人口不得不從被洪水淹沒的沿海地區遷往內陸。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擁有未來。
這部科學歷史幻想小說發人深省,但它是否具有預見性?全球變暖當然是真實存在的,並且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但是,預測氣溫將升高多少以及後果將是什麼極其困難,因為估計值包括誤差範圍,誤差範圍隨著模型執行時間的延長而增大。預防原則指出,我們應該採取行動,以防萬一。但要對什麼採取行動?氣候變化不是我們唯一的問題,而且我們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應該解決哪個問題,應該花費多少?
在他2014年第二版的著作《如何花費750億美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中,比約恩·隆伯格報告了他哥本哈根共識中心2012年專案贊助的一項研究的調查結果,該研究中,50多位經濟學家評估了39項關於如何最好地解決武裝衝突、自然災害、飢餓、疾病、教育和氣候變化等問題的提案。氣候變化在排名前10的提案中幾乎沒有被提及,排名前10的提案按順序包括:營養不良干預措施、瘧疾治療、兒童免疫接種、學童驅蟲、肺結核治療、提高作物產量的研發、自然災害預警系統、乙型肝炎免疫接種以及治療急性心臟病發作的低成本藥物。排名第12位的是氣候變化地球工程解決方案的研發,排名第17位的是綠色能源技術的研發。前30名中的其餘提案與疾病、水和衛生、生物多樣性、飢餓、教育、人口增長和自然災害有關。
該排名基於成本效益分析。例如,投資3億美元“如果用於加強全球基金的瘧疾融資機制,將可以防止30萬兒童死亡”。另有3億美元將為3億兒童驅蟲,而1.22億美元將實現乙型肝炎疫苗的全面覆蓋,從而每年再防止15萬人死亡。治療急性心臟病的低成本藥物只需花費2億美元,就可以挽救30萬人的生命。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在氣候變化方面做得更多。但是做什麼呢?這兩本書都提出了技術解決方案:隆伯格的哥本哈根專家建議花費10億美元用於行星冷卻地球工程技術的研究;奧雷斯克斯和康韋認為,人類在2090年透過創造一種消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地衣真菌而得救。無論我們對氣候做什麼,我們都應該認識到世界存在許多問題。如果您營養不良且患病,那麼本世紀末的氣候狀況就不是當務之急。鑑於資源有限,我們不應讓自己被任何一種威脅產生的末日恐懼所席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