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和成人一樣,使用三種明顯的線索——種族、性別和年齡——來安排他們的社交世界。他們更喜歡與在這些特徵上與自己相似的孩子交朋友。新的研究表明,口頭口音在引導青少年社交決策方面可能同樣重要——事實上,口音甚至可能比種族更重要。
在哈佛大學工作時,發展心理學家凱瑟琳·D·金茲勒和她的同事首先向美國五歲兒童展示了不同兒童的照片,並配以聲音片段,詢問他們更喜歡哪個孩子作為朋友:說英語的孩子、說法語的孩子,還是說帶法語口音英語的孩子。即使受試者聽得懂帶有法語口音的英語,他們也幾乎有四倍的可能性選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作為朋友。
更進一步,金茲勒和她的團隊表明,在表明某人是否屬於您的社交群體方面,口音比種族更有意義。透過重複之前的研究,他們發現,在無聲條件下,兒童選擇與自己同種族的孩子作為潛在朋友。然而,當潛在的朋友說話時,白人兒童更喜歡說母語口音的黑人孩子,而不是說帶有外國口音英語的白人孩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為什麼口音比種族更重要? “種族作為一個心理學範疇,就人類進化而言可能相對現代,”現在在芝加哥大學的金茲勒解釋說。她說,在史前時代,“即使相鄰的群體看起來沒有不同,他們的聲音也可能聽起來不同。” 對我們自己種族的偏好可能是在更古老、對我們自己口音的偏好之後發展起來的。下一步是看看生活在雙語或多語國家是否會改變這種早期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