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一年後,第二大埃博拉疫情仍在肆虐

儘管進行了疫苗接種和治療,但中非的疫情已導致1700人死亡,且人數還在增加

衛生工作者抱著一名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出生僅數天的嬰兒前往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治療中心。

八月標誌著目前以剛果民主共和國(DRC)為中心的埃博拉疫情爆發一週年。疫情於2018年8月1日在該國北基伍省首次宣佈,已導致超過2500人患病,近1700人死亡,使其成為繼2014年至2016年西非疫情之後的第二大疫情,西非疫情導致超過28000人患病,超過11000人死亡。

7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最近的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是其最高級別的警報。在此認定之後,世界銀行釋出了高達3億美元的全球應對工作資金。但儘管資金、疫苗和治療方法都已到位,人們仍然繼續感染並死於該疾病——包括在曾經根除該疾病的地區。疫情現在也正在襲擊人口稠密地區;戈馬市報告了第二例確診的埃博拉死亡病例,戈馬是一個擁有200萬居民的城市,也是一個主要的交通樞紐。

“疫情爆發一年後,當然,我們沒想到它還會持續下去,”國際救援委員會(IRC)的緊急衛生主任米歇爾·蓋耶說,該人道主義組織一直在70多個醫療機構應對疫情。“儘管進行了疫苗接種和治療,但它造成的死亡人數還是超過了應有的水平。它仍在繼續,而且受影響的女性比之前的疫情還要多。”蓋耶說,約57%的感染者是女性,約18%至20%的人年齡在18歲以下。疫情最初集中在北部,如貝尼等城市,然後向南蔓延,她說。貝尼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新病例了——但在7月左右,超過一半的新病例都出現在該市,她補充道。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次埃博拉疫情是首次廣泛使用疫苗的疫情。該疫苗由默克公司生產,尚未獲得商業許可,但正在根據“同情使用”方案提供,因為埃博拉通常是一種致命疾病。衛生工作者採用了“環形疫苗接種”策略,為與病毒感染者及其接觸者的接觸者接種疫苗。該疫苗有效率達97.5%。但蓋耶說,並非所有人都能在生病前接種疫苗,而且許多人因為汙名而隱瞞病情。

幾十年來,剛果民主共和國一直動盪不安,但蓋耶認為這並非直接導致疫情嚴重的原因。衛生保健工作者遭到殺害——不是因為該國持續的軍事衝突,而是因為對響應的不信任以及對他們正在對抗的疾病缺乏瞭解。

“我認為這歸根結底是一個問題,實際上,那就是圍繞社群參與和信任,”蓋耶說。“我認為這可能是最關鍵的因素。”問題在於埃博拉應對者對人們的需求瞭解不足,並且未能以正確的方式與他們互動,她說。蓋耶指出,如果你患有瘧疾或沒有乾淨的飲用水,有人告訴你洗手或注意發燒,因為你可能患有埃博拉,“這非常令人困惑”。“我們希望確保在治療埃博拉疫情的同時,不會忽視患有肺炎的兒童或想要分娩的婦女。”

蓋耶的IRC同事定期與受疫情影響的村莊和城鎮的人們面對面坐下來交流,她說。例如,他們會見想要了解懷孕後會發生什麼情況的婦女。他們還邀請社群成員來到他們的診所,幫助設計患者的隔離結構,“這樣它們看起來就不會太可怕,”她說。埃博拉倖存者也參與進來,幫助治療患者。

但隨著新病例不斷湧現,疫情的結束仍然遙遙無期。“目前,我們可以說沒有任何明顯的跡象表明疫情明顯放緩,”美國熱帶醫學與衛生學會主席錢迪·約翰說。他說,緊急宣告和世界銀行的3億美元可能會有所幫助,但還需要更多的資金和支援。“如果各國和組織團結起來籌集所需的資金,我認為這次疫情是可以控制的,”他補充道。“另一方面,戈馬的第二例病例凸顯了疫情蔓延到目前區域以外的可能性。因此,在所有這些領域開展更多實地工作的需求非常迫切。”

蓋耶對此表示贊同:“我確實相信我們會成功,但這將需要很長時間,”她說。“而且沒有理由認為這種疾病不會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成為地方性疾病。如果這種情況發生,那也是我們需要處理的事情。”

編者注(8/6/19):此報道在釋出後經過編輯,以更正女性感染者比例的數字以及對襲擊衛生保健工作者的暴力事件原因的描述。

坦尼婭·劉易斯大眾科學負責健康和醫學的高階編輯。她為網站和印刷雜誌撰寫和編輯有關COVID到器官移植等主題的故事。她還出現在大眾科學的播客Science, Quickly中,並撰寫大眾科學的每週健康與生物學新聞通訊。在大眾科學的八年中,她曾擔任多個職位,包括健康編輯、助理新聞編輯和大眾科學思想副編輯。此前,她曾為Insider、Wired、Science News等媒體撰稿。她擁有布朗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學位和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科學傳播學位。在Bluesky上關注她 @tanyalewis.bsky.social

更多作者:坦尼婭·劉易斯
SA 健康與醫學 第 1 卷 第 5 期本文最初以“疫情爆發一年後,第二大埃博拉疫情仍在肆虐”為標題發表於SA 健康與醫學 第 1 卷 第 5 期 ()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02019-ecWbpWNYNc51vaf8hXxvj
© .